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410704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高考第一轮复习,考情导学,线索特征,本单元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和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1古代中国农业的线索:,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 商周的石器锄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广到汉代的普及、唐宋的成熟。,商周时期开始,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等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局面; 汉唐时期,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先后畅销海外; 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线索:,3古代中国商业的线索:,古代中国的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不断发展。 汉代开始,朝贡贸易性质的对外贸

2、易经历了陆路到海路、 繁荣到萎缩的过程; 宋朝为转折点,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限制; 明清农村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出现专业的工商业市镇;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是封建农耕经济奠基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铁犁牛耕出现,私营手工工业和商业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古代中国封建农耕经济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农耕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期,冶铁业、纺织业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是封建农耕经济的繁荣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从坊市制到街市制、对外贸易兴盛等是其突出表现。,是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和迟滞时期,此时期农业种

3、植结构明显变化,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未能实现向近代化转型。,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点梳理,一、古代农业的起源(非重点),1.产生:,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地域差异:,南稻北粟,北: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南: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3.饲养业:,“六畜”,(猪、马、牛、羊、鸡、狗),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及技术),1.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木

4、耒、骨耜、石镰等,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耒、耜为主,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西汉:,发明了犁壁,牛耕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翻车(汉)、筒车(隋唐),刀耕火种,牛耕图,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耒耜,古代农具,古代灌溉工具,翻 车 复 原 图,筒车复原图,现 代 筒 车,2.水利设施:,大禹治水的传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边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及技术),1.工具的改进:,1.工具的改进:,3.农学知识:,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现存一部最早的农书,农政全书:明末徐

5、光启。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天工开物:明清宋应星。 “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特点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农书: 元代王祯。 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水利设施:,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及技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三、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含义:,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原因:,生产力的落后,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6、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所谓“男耕女织”,即是小农生产的典型形式)。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含义:,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和缴纳贡赋,弱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易足性,原因:,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私有土地的出现,(条件),三、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特点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评价:,三、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2.春秋以后

7、:,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学以致用,方式: 特点:,“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自给自足。,学以致用,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四、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时期:,井田制,含义:,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实行奴隶集体劳动。,内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

8、劳动者的份田,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四、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时期:,井田制,含义:,性质:,内容:,瓦解:,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各国税制改革,原因:,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化。,表现:,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直接原因:春秋时各国的税制改革,B、鲁国“初税亩”,A、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法化,促进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战国时,各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表现:, 大量公田被抛荒, 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9、私有土地,井田制瓦解,时间:,瓦解春秋时期,废除战国,原因:,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 (经济制度),分封制 (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3.封建社会:,(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 正式确立:,商鞅变法,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最主要形式),四、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时期:,井田制,学以致用, 地主私有土地,“公田”转变为私田,来源:,军功,土地兼并,国家税收减少.,土地兼并的影响:,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

10、权.,阶级矛盾激化,引起农民起义.,使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根本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危及王朝统治.,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限田”,政府应对土地兼并:,北魏、隋唐“均田制”,宋初“不抑兼并”、明清土地买卖.,特点四:,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 兵役,(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田赋,地租,土地兼并,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五、古代的土地经营,1.自耕农经营:,2.租佃经营:,原因:,土地

11、出租、契约纳租,发展历程:,土地兼并,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选择雇主有一定发言权),影响:,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多种土地私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税制改革,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均田制,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抑制,六、经济重心南移(近几年非高考内容),1.四大经济区:,山东:,

12、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以关中为主,后来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2.南移原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两晋时期(八王之乱后),三次人口南迁:,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3.南移过程:,三国(初步开发),中唐(开始南迁),南宋(完成),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社会人口的增殖;

13、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提升认识】,1、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表现), 生产力因素:, 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 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提升认识】,2、通过学习,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事又 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

14、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此外,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古代破坏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在封建社会,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极其不稳定,关系脆弱,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动荡,人地矛盾紧张,“黄宗羲定律”: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剥削制度的存在,在历代王朝里农民的赋役负担并没有真正得到减轻,反而较前代更加沉重。,【提升认识】, 土地兼并严重。, 战乱等社会不安定因素 。, 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失去了最基

15、本的生产资料,-农民流亡,农业凋敝。,-农民无积极性;农业不繁荣。,【延伸拓展】,1、古代农业的相关思想主张,(1)孟子的思想:,使农民有土地、有劳动时间,负担较轻, 从而使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统治稳固。, 历代轻役薄赋政策都与此相关,(2)农本思想:,汉景帝:“农业是天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雍正帝:“城里多一工作之人,农村就少一耕作之人,就会 对国家造成危害。”, 农本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农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稳定自耕农队伍和社会秩序。,中国古代长期把农业看作“本业”,商业看作“末业”。,【延伸拓展】,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

16、重视农业的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地位:,(2)原因:,无农不稳,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之兴衰。 是国家富强、 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像的。,时事背景:据新华社报道,胡锦涛主席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胡锦涛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土地无法实现集中规模化经营,造成农民收入较低,目前的农村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