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406854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9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人教版)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秦: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发展,两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二司、参知政事,元:中书省、枢密院、行省制,中央 地方,顶峰,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清: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形成,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总统制,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1列强五次大规

2、模侵华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1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2中国人民各阶层探索救国强国道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表2中国人民各阶层探索救国强国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制度建设,祖国统一大业,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 原则:民主集中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初期,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新时期,共同纲领,宪法(1954),新中国 初期,16字法制建设方针,以宪法为核

3、心法律体系,新时期,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制度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 的实践,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利因素:共同愿望、成功实践、国力增强、交流频繁,不利因素:岛内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70年代外交新局面,方针,表现,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苏联等17国建交(建国第一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 中美建交(1979年),中日建交(1972年),活跃在地区性舞台上,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70年代外交新局面,活跃在地区性舞台上,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表现,成就,不结盟,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背景,表现,政治: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

5、报局。,经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影响,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导致局部冲突不断,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结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结束,背景,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因),原因,结果,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西欧、日、中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上升,表现,欧洲共同体成立,经济一体化加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发展

6、。,中国经济的振兴。,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级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背景,多级化趋势的出现,表现,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增强。,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7、,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阻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西方列强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英、荷殖民扩张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和主要成就,鸦片战争的影响

8、,外国商 品涌入,外商企业兴起,自然经济瓦解,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六 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短暂春天,19271945,曲折发展,19451949,日益萎缩,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欧洲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抗战期间日本搜刮,国民政府前期经济改革及官僚资本的挤压,官僚资本压榨苛捐杂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中曲折发展,正确,曲折发展,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失误,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大跃进”

9、,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十年,走进新时代,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风俗,物质生活,交通和通信的进步,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交通工具的更新,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大众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衣、食、住,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电影的发展,电视业的发展,婚姻、礼节、节气、纪元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10、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新政内容:复兴、改革、救济,新政的特点、影响,“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危机发生的原因,根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直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加剧,“新经济”的兴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农业:农业集体化道路,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失败,根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1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贸易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货币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11.21)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背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1994年成立,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EU),1993年成立,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发展过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西汉,宋朝,明朝,明清之际,百家争鸣儒学产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儒学发展

12、到心学阶段,挑战儒学正统的思想出现,孔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战国,蔚然大宗,孟子、荀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理念论,理想国,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自然界中人类最高级,“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百科全书式学者,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建立政权作了

13、思想准备,起源,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成熟与弘扬,前5世纪,17-18世纪,人,人性,人权,兴起,否定神的意志,重视人的作用,科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世界领先,戏曲、书法、绘画,艺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中华特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生物学,信息时代,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经典力学奠基,建立经典力学,量子论,相对论,近代,现代,细胞学说,进化论,拉马克,达尔文,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0c40s,第一台计算机问世,20c60s,互联网诞生,20c90s,

14、全球信息网,20c90s,知识经济出现,鸦片战后新思想的萌发,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魏源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康有为:君主立宪;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传播:李大钊是宣传第一人,影响: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器物 层次,制度 层次,思想 文化 层次,三民主义,20世纪以来中

15、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诞生:井冈山时期,成熟:延安时期,发展:解放战争、建国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发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形成: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内容、评价,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两弹一星”,科技成就,“双百”方针,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物工程,艺术问题,学术问题,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现代主义、苏联文学,推动社会进步,美术,影视,浪漫主义(19世纪前期),印象主义(19世纪后半期),电影、电视的起源与发展,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现代主义(20世纪上半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