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应试技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398838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应试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应试技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策略,一、以考纲为依据,梳理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二、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有针对性的加强演练,应考策略,加强审题,领会题义 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一)选择题 1对有把握的问题可以采用直选法 例: 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 )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一)选择题 2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例: 阅读教学注重: A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能力 B.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C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D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

2、能力,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一)选择题 3对没有把握,只能靠直觉 1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 A合作精神 B.创新意识 C.参与程度 D.探究精神,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二)填空 一般是涉及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概念、规定、要求、解释的关键词,数字等。 例1:语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例2:在1-2学段中,学生应该能借助 认读汉字,学会用 法和 法查字典;背诵优秀诗文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万字。,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二)填空 答题时要马上反应:是属于课标中那个部分的?回顾复述课标的完整表述,如果不能完整复述,寻找关键

3、词,回忆主要意思,填空很多是课标的原话,所以要尽量答原话。 例3: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 这是课标中关于评价建议的: 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三)问答题 在简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展开解释或举例(有的有明确要求举例的) 1认真审题,看问的重点: 关于“是什么”的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关于“怎么样”的 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什么地位? 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 关于“为什么”的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把握各题型的答题技巧,(三)问答题 2先回忆

4、要点,再分别逐点概述和简要解释 用新课程的理念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师生的关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3根据考卷上提供的空间判断答题的详略,教学设计题,1设计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2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3设计有什么要求 4设计的表述(教学过程、片段、教案),教学案例评价,1.正确把握案例的内容,判断“是什么” 关于哪一方面的案例 2.对案例作出“对”或“错”的判断,判断“怎么样” 对的或错的 3用相关理论或理念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 符合什么或违背什么? 4准确表述 准确、客观、完整、辨证,教学案例评价,可以套,语文课程标准在第1、2学段规定

5、: 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直观形象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但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实质上还是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学习,习活动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评价,但不要这样乱套,(六)论述题,1.观点要明确、正确 2.论述有理有据 3.条理清楚 4.表述准确 5.字数有分量,(六)论述题,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6、):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这句话点名的语文课程的性质。 首先,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其次,语文具有人文性。 第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割裂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交融,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六)论述题,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这句话点名的语文课程的性质。 首先,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由语言文字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文字是人类交际的辅助工

7、具。语文课程的功能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心理学表明,语言还可以作为人类进行高级思维的工具,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同时,语文课程让学生识字和学会阅读写作,还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六)论述题,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涵义。语文课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

8、包含的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还担负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重任。,(六)论述题,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割裂的。只强调工具性,就会变为片面追求实用性惟功利主义;但脱离了工具性而片面追求人文性,就会使语文的人文教育成为无源之水,语文教育就可能会变成简单的说教,人文教育就会变为空谈。因此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教育既要凸现其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要注重其工具性,

9、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终生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交融,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六)论述题,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论述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是根本 学生

10、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2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六)论述题,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

11、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六)论述题,4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

12、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六)论述题,有人认为:“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请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实践,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 (2) 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语文素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 (3)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层次的内涵。 如果只把语文知识与能力当成语文素养的全部,语文教学就会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而忽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语文课程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比如:(略) 因此,语文素养不只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还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