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电图基础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398282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心电图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心电图基础知识(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电图基础知识,柳州市中医院心内科,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传导系统简介 十二导联心电图的组成. 正常心电图.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形的产生原理,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心脏电激动产生的微小电流从人体组织传至体表。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是反映心肌电活动的正常或异常情况的重要诊断方法。,心肌单个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变化,心肌细胞受刺激后的除极过程以及所产生电位与检测电极位置的关系,除极方向对向电极,除极方向背向电极,心室除极与复极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正常心室除极:从心内膜 心外膜 正常心室复极:从心外膜 心内膜 所以心电图心室复极

2、波与除极波的主波方向一致,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示意图,窦房结,前结间束,中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后结间束,左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由体表所测得的心脏电位强度、波形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2.与探查是电极的方向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向量越小,夹角越小,向量越大,十二导联心电图组成,由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组成。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矢状面情况 1.标准肢体导联3个:、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个: aVR、avL、avF,十二导联心电图组成,胸导联

3、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十二导心电图的连接,标准导联:,正电极位置:左上肢 负电极位置:右上肢,正电极位置:左下肢 负电极位置:右上肢,正电极位置:左下肢 负电极位置:左上肢,十二导心电图的连接,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正电极位置:右上肢 负电极位置:左上肢 +左下肢,正电极位置:左上肢 负电极位置:右上肢 +左下肢,正电极位置:左下肢 负电极位置:左上肢 +右上肢,十二导心电图的连接,胸导联:,特殊情况下如:后壁心梗、右室心梗加做V7、V8、V9、RV3、RV4、RV5,称为十八导联。,临床心电图分析步骤,步骤1:计算心律:测量P-P或R-R间期是否一

4、致; 步骤2:计算心率; 步骤3:分析P波: 是否有P波?形态是否正常?P波和QRS波的关系是否是1:1的关系? 步骤4:分析P-R段:是否在正常范围? 是否固定? 步骤5:分析QRS波:形态是否正常?前面是否有P波? 步骤6:分析S-T段和T波:S-T是否偏移?T波方向?形态?,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记录纸:小方格的各边均为1mm,横线代表时间,在常规走纸速度为25mm/S时,1小格代表0.04S,纵线代表电压,1小格代表0.1mV。,心率的计算:,心率规则者: 心率=60/P-P或R-R间期 心率不规则者:数3秒钟的距离(即15个大方格)内的P波或的波的数目,乖以20,即为每 分钟心率值

5、,或测出5个P-P或R-R间隔,取其平均值,再按上列公式计算。,目测心率法: 如以0.2秒作一大格, 心率=300/大格数。,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P波方向:、aVF及4、5导联直立,aVR导联必定倒置。 P波宽度:正常为0.06-0.12 S。 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在胸导联不超过0.2mV。 P波的宽度与振幅若超过以上数值则为异常,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P-R间期:即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水平间距,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

6、PR间期与年龄及心率快慢有关,年龄越小,PR间期越短。在老年及心动过慢者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秒。P-R间期延长表示有房室传导阻滞,若PR间期短于0.12S,常见于房室交界区心律和预激综合征。,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1.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2.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 QRS波群时间为 0.060.10秒,最宽不超 过 0.12秒。,QRS波群的命名原则,R波: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 ; 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 ;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小可称为q

7、、r、s、r、s,QRS波群命名示意图,QRS波正常值,肢导联:、导联的QRS在电轴没有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的波群可呈现qR、Rs、rS或R型。 胸导联: 正常人V1、V2导联QRS波群可呈rS型,R/S1,RV1 1.0mv,V3、V4导联呈RS型,R/S近于1,V5、V6导联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mv;R/S1,如RV5超过2.5mv可称左室高电压。另外,正常成人SV1较深,但一般不超过1.5mv,SV5较小。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到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 1,

8、V3的R/S1,V5的R/S1。,正常胸导联QRS波图型变化,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也可以轻度向下或向上偏移。但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不应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导联不超过0.1mv。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的征象,ST段抬高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1.方向:正常的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在、V4-V5导联直立

9、,aVR导联倒置,、aVL、aVF、V1-V3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若V1导联的T波方向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下。 2.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或低血钾等。若为巨大高尖T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血钾等。,T波的各种型态,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值:,Q-T间期 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所需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平均心电轴,一般是指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QRS波群的综

10、合向量在额面上投影的方向。正常范围为0+90之间。主要用于诊断心室肥厚、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有三种测量方法: 1.目测法:目测和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 估计电轴是否发生偏移。 2.查表法: 3.计算法:,目测电轴方法,尖朝天,电轴不偏,尖对尖,电轴右偏,口对口,电轴左走,心脏钟向转位,心脏钟向转位的概念:心脏在胸腔内沿其长轴顺钟或逆钟向旋转称为心脏钟向转位。常以V3的QRS波群改变为准,从心尖部向心底部方向观察。,心脏钟向转位的测量,心电钟向转位临床意义,1.正常人也可见。 2.顺钟向转位:V3导联出现在V5、V6导联,可见于右室肥大。 3.逆钟向转位:V3导联出现在V1、V2导联,可见

11、于左室肥大。 4.钟向转位,反映心脏学电学位位置的变化,并非全是解剖上的转位。,心房肥大及心室肥大,窦房结发出激动时,右心房先除极,左心房后除极,所以P波的前半部代表右心房除极,后半部代表左心房除极。心房肥大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振幅、时间及形态的改变。 心室肥大心电图主要表现为QRS波的形态、时间、及振幅的变化。,右心房肥大心电图:,1.P波时限不延长,主要表现为P波振幅增高。 2.P波高尖,以、avF导联最明显,振幅2.5mv。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又称“肺性P波”。 3.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P波为双向其振幅的算术和0.20mv,左心房肥大心电图:,1.P波增宽 心房除极

12、时间延长, 0.12S,P波呈双峰,以、avL导联明显,这种P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为“二尖瓣型”P波。 2.V1导联呈先正后负的双向波。,左心室肥大心电图,1.QRS波群电压增高: 1)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 4.0mv(男)或3.5mv(女)。 2)肢导联:R 1.5mv;RavF 2.0mv; 2.心电轴左偏。 3.QRS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不超过0.12S,右心室肥大心电图,1.QRS波群的改变: 1)肢导联 avR导联R/S或R/q 1,或RavR0.5mv; 2)胸导联 V1导联R/S 1,RV1+SV5 1.05mv,RV1 1.0m

13、v 2.心电轴右偏。,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型改变。 1.缺血型T波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后,最早出现的变化是缺血性T波的改变。通常最早发生于心内膜下肌层,表现为T波高而直立,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则T波倒置。 2.损伤型ST段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损伤型ST段改变。表现为ST段抬高,逐渐抬高的ST段与T波融合,形成一条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 3.坏死型Q波形成 进一步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其时间0.04S,深度1/4R波,或呈QS波。若上述三种改变同时存在,则急性心

14、肌梗死的诊断基本确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与分期,1.早期: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无异常Q波。 2.急性期:异常Q波,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T波由直立到倒置(三型同时存在)。 3.亚急性期:异常Q波, T波倒置,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 4.陈旧期:异常Q波持续存在, 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或双向、低平。,常见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定义:,定义: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分类(按机制分),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异位心律,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15、主动性,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激动传导异常,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型和型、三度),室内阻滞(左、右束支阻滞),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心律失常分类,按心律失常发生的速率分 1.快速性心律失常 2.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心律失常病因发生的部位分为 1.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2.心房性心律失常 3.房室结性心律失常 4.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定义: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但在频率或节律上发生异常。 包括: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

16、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判定要点: 频率:100次/分 节律:窦性、规律 P波:正常,每个QRS波前均有P波,时间0.12-0.20S QRS波宽度:正常,窦速的临床意义:,原因: 生理性:活动、饮酒、情绪波动等 病理性:发热、甲亢、贫血、心脏病等 药物因素:阿托品、654-2 处理原则: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窦性心动过缓,判定要点: 频率:成人心率60次/分,但一般不小于40次/分。,窦缓的临床意义,病因: 生理性:运动员、睡眠状态 病理性:中枢性、药物、心源性、电解质 处理原则: 无症状时动态观察 有症状时药物提高心率或起搏治疗,窦性心动不齐,判定要点: 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窦性心律快慢显著不等,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相差 0.12S,常与呼吸周期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