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9326867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思路,一、观测系统的概念及类型,1、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 2、二维观测系统: (1)关键参数:道距、排列长度、接收道数、覆盖次数。 (2)分类: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不对称激发。 直线观测、弯线观测。,边点激发,中点激发,不对称激发,二维测线排列中间放炮(1175-25-50-25-1175)观测系统图,3、三维观测系统: 面积观测:束状和块状。正交、斜交、锯齿、砖墙。 面元细分观测系统,不规则观测。,15条线,15条线,18条线,18条线,二、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论证,1、 面元:目标尺度、最高无混叠频率、横向分辨率 2、 纵横向覆盖次数 3、Xmin要尽

2、可能小 ,保护浅层。 4、最大炮检距合理:根据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的稳定性,正演模拟分析。 5、炮检距均匀分布:线数尽可能多。 6、接收线距:横向分辨率 7、方位角:与非纵距、线距、线数和横向覆盖次数、纵横比有关。,三维观测系统的关键参数,观测系统参数主要与目的层深度、倾角、所要求的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关。,地球物理参数,表中频率为确保主要目的层段(800ms-1850ms)地震主频达到3545Hz、频宽达到8120Hz所需要的保护频率 。,二维地质模型(用克浪软件),Depth(m),标注的是纵波速度,A、防止产生数据假频,道距大小应满足:,B、获得好的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应

3、满足:,C、防止偏移算子假频,面元大小应满足:,面元选择,核二:面元20m*20m 核三:面元30m*30m,满足最深目的层成图、动较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稳定等要求。,最大炮检距选择,最大炮检距选择:模型模拟结果为4000m以内。,3520m,3900m,4000m,最大炮检距选择: 实际炮记录大于4000m后,受折射波干扰影响较大。,4300m,4000m,覆盖次数选择,利用工区测井资料,考虑地震波的透反射损失、球面扩散损失和大地吸收损失,定量计算覆盖次数。,当振源信噪比为10000:1时,要探测深度在2500m以上的目的层,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100次。核三下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350

4、次。,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应约等于最浅目的层埋深; 满足折射准则(浅层折射面在横向上至少要有三个观测值),可准确地确定表层速度和静校正量,利于静校正的耦合。,最大的最小炮检距选择,接收线距的选择应小于垂直入射时的菲涅尔带半径,以便为实现空间道内插和全三维处理奠定基础; 满足最大最小炮检距需要。接收线距选择应小于190m。,接收线距选择,观测方向选择,B354,泌阳凹陷深凹区T54(核三3)反射层T0图,考虑深凹区地层比较平缓、构造简单,因此也可以采用东西向作为INLINE方向,其优势在于可以与前期三维资料联合处理,以互补各自在Crossline方向的缺陷,但不可避免的是来自南部断层面的断面波。 对

5、来自南部断面的波可通过增加横向偏移孔径,来提高侧面绕射波收敛程度。如果能与南部三维进行联片处理,就可以消除断面的影响。,1.观测系统论证与设计,15条线,15条线,18条线,18条线,22条线,22条线,方案一 32L8S200T,方案二40L12S200T砖墙,方案三50L10S200T砖墙,采集参数论证,推荐方案与老方案属性对比之一,方位角,炮检距,炮检距平方,横向炮检距,推荐方案,老方案,观测系统: 32L8S200T400F束状正交观测系统 纵向排列方式: 200道对称激发(3980-20-40-20-3980) 接收道数:200326400 检波线距:160m 道距:40m 炮线距:160m 炮点距:40m 纵向最大炮检距:4140m 最小炮检距:28.284m 最大炮检距:4899.388m 最大非纵距:2620m 最小非纵距:20m 线束宽度:4960m 横向滚动距离:320m(2条检波线) 覆盖次数:25(纵)16(横)400次 面元大小: 20m(纵)20m(横) 横纵比:0.62,观测系统模板,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新老地震剖面,电脑上安装英汉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