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321134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高中生新年迎新春黑板报资料XX掸尘:腊月十九日,牧区藏族群众掸拌帐篷上的灰尘,农区的一些人家在腊月二十后掸尘,清扫房屋、庭院,粉刷墙壁。除夕:全家团聚吃年饭,大人们或唱酒曲,或总结一年来的生产,或谈天说地,有守岁至凌晨之习。拜年:初一凌晨,人们相互拜年。先近亲,后村邻;先到有老人的家庭,再去一般家庭。拜年者拿着一瓶酒或带一些糖果、糕点、罐头等礼品,见人问洛赛日桑(春节好),到人家,向老人行叩头礼,并打开酒瓶盖子,向老人敬酒。送年:正月十五日

2、晚,农区藏族群众聚在一起,边饮酒,边歌舞(用则柔-歌舞的一种形式)送年,表示春节之结束。怒族年怒族叫“炉瑟”,意为“新年”或“岁首”,在农历正月里过。旧年腊月二十九日,家家清扫庭院,扫除火塘里的火灰,把陈垢倒在远离家门的地方,表示送旧。然后,采来青松枝插在大梁和中柱上,地下铺松毛,象征四季常青,月月吉祥。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小孩就背着水桶,打着火把,去抢舀全寨各个水井里的水。他们从每口井里舀一瓢水,背回家中。相传,新年第一个清晨,天上会飘下一种状似酥油的吉祥之物,漂浮在各个水井的水面,人们喝到这种“吉物”,一年就会吉祥如意。拜年从初一开始,除给长辈拜年,还要给自家的牛和狗拜年。行斗跪礼,喂

3、它们油煎面饼和肉汤。他们认为,牛耕田,狗撵山,辛苦了一年,理当回报。新年期间的游乐活动,有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等。话说“春节”过年,对于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而“年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据专家介绍,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目前,最早的年节因文献不足尚难定论,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到汉武

4、帝时,为了让历法定型不至错乱,创立并实行了“太初历”,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清末。年节,也就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但真正把“春节”叫为“春节”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太长,刚好和新中国的成立一样。人们今天称之为“春节”的这个年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春节的名称虽不断变换,但其内涵和各种过节的习俗却代代相传。无论是喝“腊八”粥,送灶王爷,祭祖守岁,还是贴春联,逛庙会,闹元宵,种种过大年的形式背后都有其古老传说和文化背景。即使今天,过年的习俗已经慢慢变化,但年的底蕴,年的情怀,依然在中华儿女心里拥有不变的魅力。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