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系外科感染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278143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94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系外科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检验系外科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检验系外科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检验系外科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检验系外科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验系外科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系外科感染(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依,外科感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感染是由病原体入侵、滞留与繁殖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 伤等并发症的感染。,概述,外科感染的分类,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或一般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特点: (1)同一致病菌可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 (2)不同的致病菌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3)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点,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4)防治上有共同性,、特异性感染 指由上述一般性感染的病原菌以外的细菌或真菌等引起。 致病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 一种病菌引起一种较为

2、独特的感染病变 致病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按病变进展过程分 1、急性感染:以急性炎症为主,病变进展快,一般3周内 2、慢性感染:病变持续2个月以上。 3、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按发生条件分 1)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2)医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如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3)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在感染应用广谱或联合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原来的病菌被制止,但耐药的金

3、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知识病情加重,病因,(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1.病菌的粘附因子、荚膜和微荚膜 有利入侵、抗吞噬作用和细胞内繁殖 2.侵入组织内病菌的数量 伤口污染的细菌数105/g感染 局部有坏死组织、血肿或异物100/g感染 伤口污染的细菌数105/g不感染,3.病菌毒素的作用 1)胞外酶:侵蚀和分解组织,使感染易扩散。如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 2)外毒素:细菌体内产生后释放或菌体崩解后生成的毒素,如溶血毒素破坏血细胞,破伤风毒素作用于神经而引起肌痉挛 3)内毒素: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可激活补体、凝血系统,释放细胞因子等,引起发热、休克、代谢改变、白细胞变化等

4、全身反应,(二)人体易感染的因素 1、局部情况: (1)局部皮肤粘膜的缺损 (2)管道阻塞:如乳腺导管阻塞乳腺炎 (3)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缺血 (4)皮肤或黏膜先有某种病变如褥疮、下肢静脉曲张的溃疡继发感染,2、全身抗感染力降低: (1)严重的损伤、烧伤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症、肝功能不良等,均可使免疫功能降低 (2)使用免疫抑制剂、多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和放疗,可使抗感染能力降低 (3)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过少等病人 (4)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艾滋病病人 (5)婴幼儿和老年人,3.条件性感染 条件性感染(机会性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是正常菌群,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泌尿道感染、心脏手

5、术后感染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与病菌的耐药性有关,预防,(一)防止微生物污染-正确清创、无菌原则 (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及时使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疗法 2、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等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症 3、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4、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理,(一)非特异性感染 致病菌入侵局部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反应 典型表现:红肿热痛,体温增高 病程演变与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性、人体的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治疗措施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1、炎症好转 2、局部化脓 3、炎症扩展 4、转为慢性炎症,(二)特异性感染 1、结核病的局部病变: 较独特的浸润、结

6、节、肉芽肿、干酪样坏死,部分形成冷脓肿 2、破伤风:产生痉挛毒素引起随意肌紧张与痉挛,不引起明显的局部炎症 3、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释放多种毒素,使血细胞、肌细胞崩解,组织水肿并有气泡 4、真菌感染:局部炎症时形成肉芽肿、溃疡、脓肿、空洞,甚至全身反应,诊断,(一) 临床检查 1、全身状况:发热,呼吸心率加快,血象紊乱,尿少,休克,MOF 2、局部表现 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症:疼痛轻,局部肿胀或硬结肿块 浅表脓肿波动感 3、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4、特异性表现 5、与外科感染有关的其他病史,(二)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及分类:总数12*109/L或小于4*109/

7、L或发现未成熟的白细胞,应警觉病情较重 病菌的鉴定:涂片G染色,细菌培养+药敏 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 2.影像学检查:用于深部感染的诊断 X片 超声 CT MRI,治疗,治疗原则: 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 制止病菌生长 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以及促使组织修复,(一)局部处理 1.保护感染部位,限制活动 2.浅部的急性病变: 未成脓时促使病变消退或局限成脓(制动、外用药、理疗) 成脓后应及时使脓液排出,切开或扩大破溃口引流 3.深在的病变: 应视其所在的组织器官以及进展程度,参考全身情况,直接施行手术处理或先用非手术疗法,(二)抗菌药物的应用 (三)全身支持治疗 1.控制体温 2.维持内环境稳定及

8、营养代谢 3.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减少 4.中医中药治疗 5.治疗感染前已有的病症 6.若并发脓毒性休克或MODS,应加强监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疖,定义: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 病理:急性化脓性炎症,脓栓形成是其特征。 临床表现:皮肤表面红、肿、痛的小结节,脓液形成后中心呈白色,有波动感。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消失而愈。 面疖:常较严重,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疖,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一段时间

9、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诊断:临床表现,有全身反应者应做血常规,疖病还应查血糖或尿糖 防治: 应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压。 治疗原则:争取在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脓时及早使脓液排出体外,并及时消除全身不良反应。 1.初起红肿阶段 热敷理疗,外敷金黄散、鱼石脂 2.脓液形成阶段 点涂石炭酸,剔出脓栓,禁忌挤压 3.全身反应较重时 应用抗菌药物 4.疖病 上述处理,针对病因的治疗,胸前壁疖,下腰及臀部多个散在疖肿,中央有白色脓头。,痈,定义:邻近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病理:病变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使其表面皮肤血运障碍甚至坏死;但自行破溃常较慢,致炎

10、症沿皮下组织向外周扩展(不容易局限)。 临床表现: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项部和背部。皮肤肿硬,色红,继而范围增大,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紫红色浸润区,破溃后呈蜂窝状。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诊断:临床表现。血尿常规,脓、血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防治: 预防与疖相同,积极治疗糖尿病。 及早用抗菌药物 局部处理: (1)初期仅有红肿和少数脓点时,可用鱼石脂软膏敷贴 (2)已出现多个脓点、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必须及时切开引流 (3)换药,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急性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分。 病因病理: (1)皮肤、粘膜受伤或有其他病变以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 (2)病菌多

11、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等。 病理: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有毒血症、菌血症,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先有皮肤损伤和化脓性感染,有寒战、发热,患处肿胀疼痛、表皮发红 2.新生儿皮下坏疽 背、臀多见,皮肤发红、质地硬,继而中心部分质地变软,浮动感,皮肤坏死呈褐色或黑色 3.老年人皮下坏疽 背部或侧卧着床处红肿痛,伴发热,全身不适,继之变暗波动感,穿刺有脓 4.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源于口腔或面部,口腔者易阻塞通气,颌下、口底肿胀;面部者红肿热痛,全身反应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概念,脓毒症 具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菌血症 是脓毒症

12、的一种,即血培养中检出病原菌者。多指临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病因,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或)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潜在的感染途径:静脉导管感染 肠源性感染,临床表现,1.骤起寒战,体温可高达40-41度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神志淡漠、烦躁、谵妄和昏迷 3.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困难 4.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皮下瘀血 5.WBC明显增高,20-30*109/L,核左移,毒性颗粒 6.酸中毒、氮质血症、溶血、蛋白尿、代谢失衡,肝肾受损 7.高热血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诊断,根据在原发感染灶的基础上出现典型脓毒症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作

13、出初步诊断 根据原发感染灶的性质和脓液性状大致判断G+或G-菌感染 确定致病菌应做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 多次血液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性脓毒症,可抽血作厌氧性培养,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提高病人全身抵抗力和消灭细菌 1.原发感染灶处理 2.抗菌药物的应用 3.支持治疗 4.对症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适应证,1.不是所有的外科感染都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化脓性感染中有应用指征的是较严重的急性病变,如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手部感染、急性骨髓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胆道感染等。 2.预防性用药 潜在继发感染率高者 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应用方法:,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理想的方法是及时收集有关的体液、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据之选择或调整抗菌药品种。 “经验性用药”:微生物检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时间,而药物的最佳疗效是在感染的早期。经验来自对有关感染的认识,包括本地区、本单位常见菌和药敏的动态。 体重、年龄、肾功能、感染部位和药物代谢综合因素 对危重、暴发的全身性感染,因外科感染常为多数菌感染,危重情况下可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可单用者不联合;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 注意毒副作用和长期应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