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仪器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277817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松监测仪器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肌松监测仪器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肌松监测仪器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肌松监测仪器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肌松监测仪器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松监测仪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松监测仪器(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醉设备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十一章 肌松监测仪器,第十一章 肌松监测仪器,#1.肌松效应监测: 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的监测。 #2.肌松效应监测意义: (1)保证手术有良好的肌松效果; (2) 准确掌握应用后的肌松恢复情况; (3)防止术后因残余肌松而呼吸抑制。,# 采用电刺激运动神经,使其所支配部位的肌肉产生收缩与肌电反应,通过传感元件检测反应,经过放大和分析处理,所得检测结果即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肌松监测仪分类: MMG型:直接或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 EMG型: 检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第一节 EMG型肌松监测仪,EMG型肌松自动监测

2、仪基本结构: 刺激器、刺激电极、测量电极、放大器、CPU处理单元、显示器、打印机、电源等。,#临床麻醉中放置位置: 首选腕部、肘部尺神经 其次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面部运动神经,注意: 1. 刺激电极放在运动神经干走向的皮肤上,电极间距离为23cm 2.远离高频电器,避免同一肢体上连接其他监测仪器,减少干扰,第二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测量原理: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 足够大的刺激,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 收缩力,可知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2.优点:直接反应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 3.缺点:设备复杂、影响因素多、检测结果 不稳定。,二、加速

3、度肌松监测仪 是一种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的检测仪器。 结构: (1) 加速度传感器 (2)电荷放大器 (3)信号滤波与自调零 (4)信号采集分析处理 (5)显示和记录部分 (6)刺激器部分 (7)皮肤阻抗和刺激电流检测,加速度肌松监测仪总体结构图,临床应用方法: 临床监测时,将加速度传感器和刺激电极分别固定在患者拇指和腕部的运动神经上。开机后按照软件测量程序完成初始化和自检,采用手动和自动方式设置超强刺激的幅度。当调整结束后进入工作状态,这时肌松仪可以按照不同的监测要求输出不同方式的刺激信号。当肌肉产生收缩时,加速度传感器产生和收缩幅度成比例的电压信号,经放大和滤波处理后送入A/D转换器。,

4、对采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测量结果变换成相应的临床监测参数送显示器显示或打印记录。,优点:不易受外界干扰 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 测量结果稳定性不如EMG型 监 测仪。,第三节 肌松监测方法,一、电刺激参数 在应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阻滞效应监测时,为确保刺激电流既安全作用于人体,又能达到监测效果,神经刺激器输出的刺激电脉冲需要预先设置参数,并选择适当的刺激方式。 #(一)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电压:300400mV,常用100150mV 电流:6080mA,常用2050mA 据刺激电流大小分:超强刺激(40 60mA) 亚强刺激(20 30mA),#超强刺激电流:是指引起神经肌肉最大诱发反应

5、的刺激电流。 在病人使用肌松药前进行,从210mA开始,按25mA递增,直到诱发的肌肉收缩或肌电反应不再增加,此时输出的刺激电流值,即为超强刺激。 #常用4060mA #亚强刺激电流:刺激电流小于超强刺激,且不引起神经肌肉最大反应的刺激。 #常用2030mA,(二)刺激电流输出方式 两种:自动校准输出、手控校准输出 (三)刺激脉冲参数 1.输出的刺激脉冲波形是单向方波,频率从0.1Hz开始至30200Hz 2.刺激脉冲波形宽度,即刺激脉冲持续时间,常用0.20.3ms。刺激脉冲持续时间与神经肌肉的反应强度成正比,持续时间越长,神经肌肉的反应越强。 3.刺激间隔时间长短由刺激频率而定,刺激频率越

6、慢,间隔时间相应缩短。,二、电刺激方式 据神经肌肉阻滞性质、浓度及阻滞后的恢复过程选用不同的电刺激方式 (一)单次颤搐刺激 神经刺激器产生单刺激输出方波,每隔1020秒刺激一次,频率为0.1Hz,超强刺激电流为4065mA,脉冲宽度为0.2ms 优点:简单、病人不适感轻,可反复测试。 缺点:敏感性较差,不能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即属去极化或非去极化阻滞。,单次颤搐刺激,(二)强直刺激 以一组连续的低频输出刺激神经肌肉,频率为30Hz、50Hz、100Hz或200Hz,常用50HZ,刺激电流5060mA,持续时间为5秒。 1.非去极化阻滞时,神经肌肉对强直刺激反应衰减现象,部分出现强直后易化现象

7、,一般持续60秒。 2.去极化阻滞时,神经肌肉对强直刺激反应不出现衰减现象 可判断阻滞性质,#强直后易化现象:部分神经肌肉非去极化阻滞应用强直刺激后,由于乙酰胆碱的合成、动员及消除显著加快,肌肉抽搐反应幅度增高可超过强直前一倍,称为强直后易化现象,一般持续60秒。,#优点:1.能更敏感地反应肌肉阻滞程度; 2.监测肌肉阻滞性质。 #缺点: 1.易引起受刺激部位疼痛,清醒病 人不易接受; 2.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需要一段时间 恢复正常(每次强直刺激间至少 间隔610分钟),此法不宜连续 动态监测。,(三)四个成串刺激(TOF) 临床应用最广 由四个频率为2Hz的矩形波组合成一组形成的成串刺激波。每个

8、刺激脉冲宽度为0.20.3ms,每组刺激时间为2秒,两组刺激间的间隔时间12秒。超强刺激电流为4060mA,每1030秒重复一次,TOF反应消失与阻滞深度关系,非去极化阻滞程度较浅时,四次颤搐反应幅度虽都降低,但均能出现,T4首先发生衰减,据T4/T1值可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与程度。 进一步加深,四次刺激应按4、3、2、1的顺序消失,用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药后,四次刺激不出现衰减现象,颤搐反应高度同等降低。 深度非去极化阻滞后的恢复,四次刺激反应按1、2、3、4的顺序出现,临床以#T4/T1值恢复至0.7为NMT恢复的指标或全麻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但仍有药物的残余。 #优点:可连续、动态的定量

9、监测,清醒病人可忍受。 #缺点:不如强直刺激敏感。,(四)强直刺激后计数(PTC) 有些组织如膈肌对肌松药的敏感性较外周肌肉低,当处于深度非去极化阻滞时,尽管外周肌肉对单次颤搐刺激和TOP刺激反应已完全消失,但手术出现强烈刺激时隔肌仍有活动,触发呃逆、呛咳等。此时选择PTC方式。,方法: 在外周神经肌肉深度非去极化阻滞,TOP与单次颤搐刺激监测为零的无反应期,先给频率1Hz的单次颤搐刺激60秒,继之用50Hz强直刺激5秒,停3秒,再用频率1Hz的单次颤搐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的单一颤搐反应次数。 PTC数目越少,阻滞程度越深。,PTC优点:可监测TOP和单次颤搐刺激不 能检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缺点:不能监测连续的动态过程。 不能应用于去极化阻滞的监测。,(五)双重爆发刺激(DBS) 方法: 由两组短暂的强直刺激组成,间隔750ms,各组中脉冲间隔时间为20ms,刺激脉冲宽度0.2ms,超强刺激电流50mA,亚强刺激电流2030mA,临床应用: 神经肌肉非去极化阻滞后,TOF已不能检测出衰减的恢复期时,监测残余非去极化阻滞。 优点: 显著提高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检 出率。 缺点:对清醒病人不适感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