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 预防登革热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272271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23 预防登革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9.23 预防登革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9.23 预防登革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9.23 预防登革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9.23 预防登革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23 预防登革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23 预防登革热ppt(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登革热 305中队,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一 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二 病原学,病原体: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

2、;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三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意见不一),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登革病毒伊蚊 叮咬 人 (增殖)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毛细血管内皮损害

3、 皮疹,五、临床表现,(一)典型登革热 1、 发热:成人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 , 持续2-7天,体温下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 双峰热或马鞍热; 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2、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 疼痛; 3、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 4、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 浆膜等。 5、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皮 疹,五、临床表现,(二)轻型登革热 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如

4、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 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 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 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登革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例。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 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 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 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病原学检查,七、治疗,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