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25586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一、树立目标意识2005 年考试说明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理解” 、 “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方面。“理解 ”有两点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分析综合”要求达到五个目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 “鉴赏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明确命题特点文学

2、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观 05 年 15 套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全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写的。(一)细读选文,可知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五个特点: 1、内容厚重。作品内容有着较强的进步性,它或者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或者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者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一般地说,与时代精神相悖,不能激人上进的作品不能进入试题。2、突出人文气息 。入选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淡化时代背景,表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如给匆忙走路的人 ( 严文井) 、 看 树 (高林瑜)

3、 、 合欢树 (史铁生)这些作品的背景在阅读中的作用都是较小的,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3、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品味,艺术手法平淡的作品不进入试题。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是高考散文阅读材料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其运用的技法总是多样的。这既与文体自身特点有关,又与命题考查的需要有关。 4、 体裁以散文为主。综观 05 年 15 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从选文的文体上看,仍以散文为主。有抒情散文如春天的梦 , 合欢树 ;有说理散文,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 波滋曼的诅咒 ;有文化散文(文艺随笔) ,如贝多芬:一个巨人 , 阳台上的遗憾等。5、选文字数一般在 1

4、000 个左右。(二)分析题型,可看出 05 年以前试题设计的基本特点是:1. 每个阅读语段命四个小题,在这四个小题中,对作品词句的理解拟题一个,对内容的理解与归纳拟题一个,对艺术形式的鉴赏拟题一个,对整篇作品的分析评价拟题一个,前三个小题为文字表述题,后一个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还可以分为几个子题。2. 文字表述题的题型一般以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一般为多选题。2 23. 试题难度适中,一般难度系数设计为 57。4. 分值一般为 18 分。05 年从题型设计上看:有 7 份试卷采用了 3+1 的命题样式,即 3 道简答题 1 道多选题;有 6 份试题采用了 4 道简答题的样式;有 2 份试题

5、采用了 5 道简答题的样式。从能力考查点来看,主要突出了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要点,评价作者观点,表达技巧作用体会,对文章的整体鉴赏(即多选题)等七个方面的考点的检查。分值也从 18 分发展到 20 分甚至 22 分,江苏卷为 20 分。(三)发展趋势。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当然,这并非说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显示创造思维的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三、解剖思维误区解剖学生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解题的五大误区:1、平时阅读浅

6、尝辄止,缺乏鉴赏意识。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以情感人,其审美角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注意欣赏娱乐的一面,不去深入发掘其它方面的文学因素,以致在阅读鉴赏中,找不准审美角度,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真谛。2、重题轻读,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1000多字的文学作品,仅用三五分钟草草读上一遍,还没从整体上领会全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急于动手做题。给果走了弯路,误时费力,造成误答。3、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作品中的一切手法,都是围绕塑造艺术形象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如果

7、不能从整体上着眼理解全文,就不能正确地搜寻文学信息,也就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文学形象,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4、不能借助原文中的语词进行表述。有的考生在阅读中只会引用原文作为答案,一旦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不会间接地引用有关语词进行连缀作答,以致把答案做错。5、词汇贫乏,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有的考生在阅读中也大体了解作答内容,就是一时没有恰当的语词表达这个意思,以致造成误答。四、探寻复习思路明确了大纲要求和高考方向,我们也就找到了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捷径回归课本。因为课本所选的课文既具典范性,又具科学性,是一笔很好的现代文阅读财富。所以我们老师首先挑选出

8、15 册典范的课文,然后根据文体将其主要归为两大类小说和散文,然后根据考纲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因为学生平时学课文时总觉得与高考脱节,不知道考3 3察哪些能力点,也不知道怎样去作答,所以我们复习的大体思路是:复习代表篇目相关链接其他课文方法、思路探究迁移训练。现以散文为例,展示复习过程案例。第一类抒情性散文 1、代表篇目故都的秋 2、复习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散文思想感情,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3、片段赏析:片段一:(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

9、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问题: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尾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奠定了写景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统领全篇。结尾升华感情,与开头相照应。 片段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 1: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 (情绪)

10、?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 ,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 ,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片段三: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

11、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4 4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来表现的。文中的这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

12、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4、相关链接:荷塘月色 、 我的空中楼阁 、 我与地坛 、 花未眠 5、方法探究: (1)高考中针对文章开头设置的“有什么作用”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开头,不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或点题,或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设置悬念,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高考中针对文章中间内容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中的内容,其作用往往是或过渡、或为下文铺垫、或照应前文、或对比,往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针

13、对文章结尾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结尾非常重要,其作用往往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2)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由“感”入“悟” 。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阅读时要“披文以入情” ,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由“感”入“悟” 。 “感”是“悟”的基础, “悟”是“感”的升华或沉淀的结果;“感”得充分,才能“悟”得深透。(3)高考中考查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主,近几年高考

14、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天津卷看树18 题) 、对比(北京卷合欢树19 题) 、反复、排比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反衬(全国卷三张家界17 题) 、象征(山东卷溯源20 题)等。要准确判断运用哪种技巧,有什么好处,必须掌握这几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然后再联系具体文章做答。 6、迁移训练: 结构思路:(1)开头的: 05 高考中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 小题;东卷溯源18小题;庆卷阳台上的遗憾18 小题。 (2)有关中间的:04 年高考中天津卷春从心出第 20 小题(3)有关结尾的:05 年高考中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第 20 小题;辽宁卷切梦刀第 22 小题。思想

15、感情: 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4 题;辽宁卷切梦刀21 题 表现手法: 05 年高考福建卷日历第 16 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分析” 。湖北卷土地第 20 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 5第二类说理性散文1、代表篇目:灯下漫笔 2、复习目标:着重品味其中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词、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片段赏析:片段一:品味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想 (1)假如有一种暴力, “将人不当人” ,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

16、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明确:略 (2)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明确:略片段二: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词、句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3)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