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25579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以下是一篇关于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探索 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要: 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内隐知识、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对经济管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论证对跨专业研究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的必要性,并从如何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如何发挥导师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完善心理辅导工作和如何完善选导师、选研究方向的准备工作等方面探讨了实施这种差异化培养的思路和举措。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本专业研究生;差异化培养;培养计划;差异化指导一、对跨专业与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的必要性

2、(一) 硕士研究生跨专业的概况本文所说的跨专业是指所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与人校前的专业不同,共有三种情况:一是跨大学科门类(记为 A 类),如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本科毕业生报考经济学;二是指跨一级学科(记为 B 类),如理论经济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入应用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专业;三是在相同一级学科内跨专业(C 类),如应用经济学中的财政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入金融学专业。丁小义和余红娜认为本文中的 c 类跨专业并不是真正的跨专业,因为这类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专业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等方面是相近的。ll 但是,本文认为,财政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虽然与金融

3、学专业一样是属于应用经济学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本科生所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根本是不同的,对于研究生所要求的专业基础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本项目的研究将这类跨专业也考虑进来。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有将近 50的考生是属于跨专业的 2 特别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情况更是普遍。根据我们在浙江财经学院 2007 级和 2008 级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中所做的问卷调查,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占 56。这些跨专业研究生中,A 类占 69( 从工学、理学转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最多),B 类 15 ,C 类 16 。实际上,我校的情况并不是特例,在全国大部分院校经济管理

4、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估计也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是属于跨专业的,而且大部分是属于 A 类跨专业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另一方面,由其他专业(如工学和理学类专业) 考入这些专业比较容易。(二) 对跨专业与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的必要性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跨专业考入经济管理类的研究生本科阶段一般是工学或理学专业。这些研究生一般都有良好的数理功底、计算机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经济研究越来越强调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的当今时代这无疑是具有优势的。但是,这些跨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 与本专业研究生在专业(学科

5、) 基础理论、内隐知识、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 A 类跨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这会给人学后的研究方向选择( 某种意义上也是导师的选择)和有效教学 4 等方面带来困难。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吃不进。解决这些问题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这两类研究生要实施差异化的培养。然而,多数院校目前除了要求跨专业研究生补修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以外,其他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完全一样,这必然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对各种不同

6、情况的跨专业研究生都分开教学分开培养;但是,这需要太多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 ,对招生规模不是很大的学校来说不太可能。那么,在受到教学资源的约束下如何对跨专业研究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实施差异化的培养呢?本文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从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如何发挥导师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如何了解跨专业学生面临的困难,帮助学生做好前期心理调整,引导学生合理选择研究方向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二、根据跨专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一) 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的重要性要对跨专业和本专业研究生实施差异化的培养,首先就必须制定有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特别

7、要强调的是,培养计划必须根据跨专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比如,同样是属于跨专业,上述 A、B、C 三类跨专业的金融学研究生在相关理论基础、内隐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就不同:B 类和 C 类跨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前所修的学科平台课程基本相同,而 A 类跨专业研究生就有很大的差异;就是属于同类 A 跨学科( 专业),从管理学考入的金融学研究生与从工学、理学和文学类专业考入金融学的研究生在金融学理论与背景知识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至少前者一般学过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而后者则没有;另外,从工学、理学与从文学类专业考入金融学的研究生在数理统计、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方面则有更大的差异。

8、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具体的差异,所以,必须根据每位学生跨学科(专业) 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二) 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出差异,根据学生的潜质和特长确定;二是如何弥补专业基础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为接下来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差异化,因为不同的跨专业研究生优劣势不一样,所以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出这种差异。对于第一个问题,关键在于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否能科学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于从工学和理学考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其数理统计基础具有

9、优势,所以应该着力培养其理论和计量分析的能力,这类学生可定位为学术型研究生来培养,为其继续攻读博士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数理统计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则可定位为专业运用型研究生来培养,为其进入实务部门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导师并没有根据跨专业研究生的潜质和特长来确定其培养目标。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是要求跨专业的研究生补修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有的学校就是由导师指定相关教材让研究生看完,然后导师确认,很有可能这种补修就会流于形式。另外,这种补修是与其他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进行的,在上研究生课程时,这些补修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能够完成,从而会给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带来困

10、难。所以,有人建议对跨专业研究生须在补习结束并通过考试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还有人建议对跨专业研究生增加 1 年学制,一年级专门用于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那么,对于如何弥补专业基础理论、完善知识结构,跨专业研究生自己是如何看的呢?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以下题目来考察这一问题:(1)您是否觉得比本专业研究生听课更吃力?(2)您的专业基础很可能不如本专业研究生,您认为这对你日常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吗?选项是:A 基本没什么影响,B 有影响,但基本能够应付,c 这会带来很多麻烦,D影响很大,难以跟上专业课教学进度和本专业同学;(3)鉴于你与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差距,您认为有必

11、要为你们专门开设基础课吗?(4) 您认为有必要实行弹性学制吗,比如说本专业的两年,跨专业的三年?选项是:A 没必要,B 有必要,C 可以考虑。问卷调查结果如下:第 1 题回答是的比例有 482 ;第 2 题选 A、 B、C、D 的比例分别是 254 、472、218和 56 ;第三题回答有必要占 446,第四题选择 A、B、C 的比例分别为 537 、203 和 26。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 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由于是跨专业考入,从而导致其专业基础与本专业研究生有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他们在听研究生课程时更吃力,只有四分之一的跨专业研究生认为这种差异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影响。第二,有

1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虽然这种差距对其日常学习有影响,但他们基本能够应付得来,有略多于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这种差距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难。第三,尽管大部分跨专业学生都承认他们在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会影响他们攻读研究生期间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延长学制。反对延长学制的跨专业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可能是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第 2 题选 A 的),或者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跟上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这部分一般在回答第 2 题时选 B),也有一部分纯粹是担心自己毕业时间推迟,就业压力更大,经济上更不划算。另外,对是否需要专门为跨专业研究生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

13、,持否定态度的比肯定态度的高 10 个百分点左右,但大致还是相近的。总的来说,有近一少半跨专业研究生的还是认同对他们专门开设专业基础课和延长学制。我们估计,反对延长学制来专门补修基础课程的也有一部分是考虑对其毕业时间的影响,而不是认为没有必要。以上分析说明,通过延长学制来让跨专业研究生先补修专业基础课还是能得到大部分认同的,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是否需要延长一年则需具体考虑。目前,多数院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成了 2 年,也有的学校是 2 年半,这些学校可考虑将跨专业研究生的学制延长半年或一年,对经管类研究生学制控制在 3 年以内就可以。另外,在决定某一研究生是否延长学制也可以弹性化,可以在入校

14、时对跨专业研究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试(可以是笔试或面试),通过考试的不需延长学制,没有通过则让其延长半年或一年学制,用于补修专业基础课程。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要求跨专业学生提前人校补修专业基础课,但是,因为研究生录取工作要 6 月中旬才能完成,所以充其量在 6 月底人校,到 9 月初研究生正式入学,提前补修的时间大概有 2 个月。在不能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对于第三个问题,关键在于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对于从理工类专业考入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对他们提供更多侧重于数理和计量分析的课程;而对数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提供更多侧重于运用和操作类的课程。目前,多数院校研究生可

15、选修的课程数量很有限,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认为现有必修课、选修课结构不合理的占71 ;这使得培养计划过于刚性,缺乏自主选择性。 毫无疑问,研究生培养差异化越深对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就越高,培养成本也越大,所以还需研究在现有教学资源的限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任课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方法,搭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小组,两类学生可以互补互助。¨三、发挥导师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一)正确认识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及其作用不管是学术学位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使其获得研究品质和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因为研究品质、方法和能力是隐性知识,只有通过研究生在科研实

16、践中亲身体验、反思、领悟而得到,如果没有学术造诣深厚、研究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就会导致研究生盲目的试误;所以,研究生教育必须采用导师制的方式。 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是培养研究者,其作用就在于:必须通过示范教育、行动教育、合作研究等方式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研究) 目标、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学术道德和形成成果。 总之,导师主导着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要实施对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导师就更要发挥核心作用。(二) 如何发挥导师在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对个人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二是日常研究生工作的指导;三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要发挥导师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导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人培养计划。关于差异化的培养计划的制定问题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不再赘述。这里要强调的是,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一是要保证学生有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要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