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25547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英中学 李慧琴,高考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分析能力,余秋雨: 成熟是- 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抽象的概念要能用具体形象表达(表达技巧)形象的语句要能解释其抽象含义(形象赏析)抽象的意义要能找到具象来映证(分析联想),光辉: 明亮 功成 不刺眼 居高临下 音响: 圆润 名就 不腻耳 趾高气扬 季羡林:国宝级大师.为新生看行李一个多小时;白岩松递名片时表示的谦逊;主动要求摘掉大师桂冠的胸襟,北京自主命题试题中大阅读的选材分类:一片树叶夜雨诗意(02、03)普希金之家(节选)(04)合欢树给书虫当夫人(05、06) 04年春考了一篇小说阅读雁阵,自从社科文进入小阅

2、读的考查范围后,大阅读基本上是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而且以考查散文为主。,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以叙事为主的抒情散文,文艺随笔,命题趋势:1、客观题逐渐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05年全国7套卷子有客观题,06年只有三套卷子保留了客观题。具体到北京年年都考了客观题,但题干与全国题不同,由过去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变为“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而且从04年起,选择项基本上只涉及文意理解,而不考查鉴赏。但文学作品不可能不考鉴赏,于是更多地是以主观性题形式出现。,2、鉴赏能力(艺术分析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相对于 过去以客观题考查艺术欣赏来说,难度加大。,3、开放性试题(迁移探究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

3、视,而且从整个教育的形 式看也不能不重视 。,逐步确定文学作品阅读中信息筛选和鉴赏评价并重的格局,以往,我们逐步确立了以信息的筛选、确认、加工、整合为主要目的的理解性阅读能力在高考阅读测试中的主导地位。现在,我们根据文学作品的自身特点,要加大对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技巧、形象、情感等内容的考查力度,要充分重视和提升文学作品艺术分析在阅读测试中的地位。考试院对近年来命题情况的总结,文学作品阅读中信息筛选整合能力 和艺术分析能力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无论是语言、形象的鉴赏,还是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与评价都可能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联系在一起,所以表达技巧的鉴赏融入到这四点中。,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8、文

4、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品味词语的艺术感染力。 【2006全国阳光的香味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按语法分析,此处“想着”运用不妥,因为它与宾语“声音”搭配不当,但仔细琢磨:本处“声音”前有限制语“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这样的声音又岂是耳所能闻?再联系文本主旨(感受阳光,亲近自然),可以看出作者要说的是人心与大自然的亲近,自然是“想着”,而不是“听着”,是用心灵感受。这就是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给人以艺术的新

5、意与美的享受。,答:(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思考和总结1: 如此命题,就是检验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也就是艺术分析能力。近年来这种题目呈增加趋势。但这并没有与过去以信息筛选整合能力为主的考查脱节,因为从上面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鉴赏能力离不开信息的筛选,首先是上下文的信息,其次是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所以这正是建立在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基础上的感悟能力的展现。,【02北京一片树叶】21.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6、。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一、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效果或好处,【06全国阳光的香味】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06全国阳光的香味】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这句话 写“阳光”的作用,是阳光让“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使“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其次得明白文章中心内容:本文题目为“阳光的香味”,用文中的话来说

7、,“阳光的香味”不同于“夜来香和昙花”的“阴香”,它有一种“壮怀”;作者要借此歌颂贴近自然的劳动之美,生活之美。但“香味”却是在写了一半的时候才出现,文章前半部分只出现了“阳光”,读这一部分时,我们能抓的就是“阳光”。而这“稻埕”“农夫的皮肤”所呈现的“金色的光泽”“一种强悍的铜色”正是因阳光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成熟之美阳刚之美,这样就为后面闻阳光的香味,写农夫的职业选择,赞美务农生活作铺垫。,【02北京一片树叶选段】 2、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

8、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8、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9、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3-7一片树叶的生命历程 】,“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

9、关于生命的要谛”这句话从表达技巧上看用了拟人化手法,目的是把树叶当作主体,从而体现对自然的尊重,这也就更好地表现了尊重自然的主旨,又照应了文章前面所说的“人应谦虚看待自然,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总结2: 这种解答“作用、好处、效果”的题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做答。其一是形式上,包括结构作用、表达技巧、语言效果几个方面。其二是内容方面,可以说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势必要考虑与文章主旨的关系。,【06海淀模拟路亭】19.结合文意,解释第3段中”(路亭)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的含义。,考查要点:解释文中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形象是文学语言的特点,能对这样的句子做出准确的

10、解释,就有一定的艺术领悟能力。,如果只看这句话,我们首先将形象的词语抽象化:沙漠中的清泉生命之水,前行的希望和力量来源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旅人休息、补充给养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呢?,一、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解读形象性语句的抽象含义,赏析带有各种表达技巧的句子的艺术魅力 。,学生答案1:将路亭比作沙漠中的清泉,人生中的驿站表现路亭对 行人的重要,它能让人在极度困苦中得到一丝慰藉。2:路亭是行人休息的地方,是给人安宁安全的地方,它 仿佛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人以帮 助、宽慰,在漫漫人生路上给 人以温暖的庇护。,病因诊断:就句子解释句子,脱离文本中路亭的特定作用与意义

11、。怎样才能更准确更快捷地找到答案呢?,参考答案:路亭能使生理和心理压力很大的人,身心暂 时有个着落。 路亭能让人的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 起勇气,继续上路。(4分,意思答对即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奔波忙碌了半天

12、,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05天津看 树】 18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学生答案:作者感受到在此情此景下心灵受到净化,忘却尘世间一切烦恼,内心感到一种宁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因沐浴春风,心情变得格外

13、舒畅的感情表达出来。笔触极为形象细腻,使人能感受到繁杂的心平静下来的感觉。这句话用拟人手法把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风的意义:抚平一切不顺。,解释含义,不会鉴赏,只看句子本身,忽略上下文以及文章中心,题目要求赏析一句话,考查我们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其实题干中仅仅给“赏析”二字,没有其他限制,就给了考生足够的空间,关于这句话可以鉴赏的角度很多,例如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表达效果等等。所以这道题就不单纯是鉴赏语言,像这样未给定鉴赏角度的试题,有些考生也许无从下手,或者是答了一大篇,得分点却很少。其实,碰上这种题目,我们都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内容包括其中表现的形象特点、思想情感

14、、观点态度,形式包括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以及在整体构思中的作用等,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我们都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于是内容、形式、表达效果就成了解答这道题的三个点。,看树第段: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

15、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首先这句话从内容上来说,表达了作者看树时心情的纯净平和;但不是直接表述,而是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来表现,从语言特点来说,可谓形象生动,因为作者用“问候”“抚摸”等词来形容风,运用了拟人手法,极形象地表现了风的轻柔,树的温情,心的平静。整合这几点,按合理的语序回答即可。,【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总结3: 文学语言的鉴赏离不开对文本信息的解读,要做到:紧密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中心话题和主旨。 另外,鉴赏文学语言要能对作者所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作准确定位。,【解析】首先是审题。答案核心内容: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答题方向:,“对全文的理解”通观全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紧扣人物形象特点,“与贝多芬为伴的 永恒”答案为名词性词语,因为是贝多芬的生命之伴;而且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应是精神层面上的事物,不会轻易消失,它属于永恒,二、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05年湖南贝多芬一个巨人】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