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253704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阿德勒这本书的主线大致从三个命题出发,来推导人在儿童期、青春期、爱情婚姻、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式。这三个命题就是: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生活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他从自卑这一概念开始构建出他自己的理论。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并促使人努力争取优越感。自卑的人又会将小

2、事化大,将风险估计得过大而不能相信自己能去承担。而追求优越是生命的固有需要,优越感的来源是我们形成怎样的生活模式的关键,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似乎许多家心理学流派一条共同主轴就是理性情绪,承担责任。而本书通篇着重强调了合作。排除掉随机性之后,获得幸福的能力实际上就等于合作能力。从性格取向来说,自卑是和外向相对的内向;从处事态度来说,自卑是和积极对立的消极。阿德勒坚信,脱离了生活的、缺少合作精神才是自卑最根本的始因。而家庭的力量决定着一个人承受社会能力的多少。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

3、的早期经历,阿德勒更看重儿童对这些经历的诠释,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可能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不是由经历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经历的诠释。童年会告诉你许多条路,但随着你的成长,你可以决定有哪些路可以是你一生为伴的。不管你选择哪条,只有一个必要条件:普洒社会生活的阳光,让别人接受自己。本书的后半部分更像是给父母和老师们看的教育指导书。我惊异于父母态度、关系、家庭格局等因素,对孩子心理发展和生活模式形成的影响如此巨大。但同时,他过分强调了孩子想得到母亲关注的动力,认为很多不合理行为都是想引起母亲关注,这过于偏颇了。对于爱情和婚姻,阿德勒认为,除爱情外,婚姻是社会赋予人类的任务,包括繁

4、衍、稳定等等,综合考虑一夫一妻是对彼此对社会都更为有利的形式。如今婚姻出现的许多问题在于,很多人都认识不到婚姻是一种上天赋予的生活的任务,而只是在想,自己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而在爱情上,很多女性的认识往往本身就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女孩希望自己是男孩,意味着对自己的性别不满。阿德勒因此问:“如果人类的一半都失望沮丧,痛恨其社会地位,痛恨另一半拥有更多的自由,我们怎么能够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如果女性等待的只是受到轻视,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过是男子的玩物,认为男人自然是要花心的,这个问题能够容易解决么?”我深以为然。当两性感到不平等时,合作是很难平等发生的。发心课上,老师重复了

5、这一测验,结果大部分人都认为女性有部分男性性格是好事,而男性有女性性格是不太被认同的。这说明在当今中国,男性依然占据着社会的优势地位,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那么婚姻又怎能要求双方平等?所以家庭暴力屡见不鲜,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家庭大部分仍是女性的责任。如果一个女人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人们对她的责难,永远会比对一个忽略家庭的男人的责难多。由此看来,阿德勒关于孩子幼年时期信任感和兴趣发展的叙述是符合实际的。接下来谈一谈我看过此书后的感受和反思。心史老师说,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得没错,至少我选择心理的其中

6、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对自己有疑问。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前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最后一个有可能。幼儿园本应上大班那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7、,我没有学可上,而爸妈都上班,于是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这可能就是“忽略”。我很庆幸父母关系很好,家庭相处融洽,所以我没有变成神经症。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人在家看某个京剧的连环画,看到一个在城墙上防守的将军之类的人自刎,被吓到,愣了好久。可能因为这件事,我从小就对死亡很畏惧,甚至曾大哭着跟爸爸说“我不想死”。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我也是,但现在还没能克服。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可能因为我怕死,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会承担已有的责任,但对于需要争取的东西就

8、会犹豫退缩,尤其是要面试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害怕当众说话是为什么,而且似乎从小学开始,随着年岁增大,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直到高中我有意纠正才稍稍有点好转。如果是因为我父母的社交圈就很窄(因为我爸是个不喜欢社交的人),那为什么小学之前没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卑,并且害怕失败。其实这是个悖论。照理说高自尊并且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的人,才会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贬低其难度、降低努力来给失败找借口,让自己好受点。而我很不幸的符合上述描述。高中之前,我学习并不算刻苦,每晚十点半之前睡觉绝不熬夜,甚至初三了都还每天看电视看小说,但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我的成绩居然很好。上了高中,这套学习方法

9、显然不再适用,但我的改变仅体现在将睡觉时间推迟到十二点之前,还有由于住读,将看电视换成了每周回家上网。可能是基础较好或运气不错,成绩虽没有初中好但也过得去,偶尔还能一鸣惊人,就如某个无聊测验的结果所说,“段誉”式学习,不刻苦钻研,涉猎广而不深,关键时刻发挥不稳定。其间我对成绩持不太看重的态度,虽然心里还是会着急,但就是不够努力,似乎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努力但得不到好成绩是重大失败,不太努力而得到这种成绩就不那么难受。但我又是一个自卑的人,难道自卑和高自尊能同时存在?其实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受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

10、感觉。但我觉得这不确切,因为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感觉也是多方面的,很难用一个高低维度来说明。比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但不太能接受个人不足之处,那么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各个维度可以加权吗?至今没人能回答。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区别只在于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关注程度的强弱,即:有人很在乎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多少有缺点;而有的人却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自身是否称得上优秀不太在意。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摆脱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对自己评价,后者

11、不自卑所以对自身关注较少。所以,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已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回到题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真正重要的不在于生命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是不言自明的),而在于你以什么态度去生活,你去赋予生命怎样的意义。我们问自己:我给了世界什么?于是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我们问自己:生命给了我什么?于是我们不停地索取,直到世界遗弃了我们。我想我所有的烦恼都源于我总是想索取,总是想从索取中获得证明和满足,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将目光投向他人,投向社会,投向世界,享受合作,那么自卑就无从说起,生命的意义也自然能得到满足了。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任何物质的东西,我

12、们只有赋予它现实的意义才能感受。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解释过的现实。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不想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于是用老生常谈的方式搪塞。人在平淡、顺利的时候,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都是在不顺利的时候,这样责问自己。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不需要语言表达,每个人的答案都会在他们的言行之中表现出来。他们的言行举止好像对某一种生活解释深信不疑,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们对这个世界和对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似乎断言:宇宙就是这种形态,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这不仅仅是他们赋予自己的意义,而且是他们赋予生活、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生活的意义不同,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绝对的错误。应该说,凡是被人应用的生活意义,都

13、不可能是绝对错误的。所有的生活意义处在正确与错误两个极端之间。地球是个贫瘠的星球,资源有限,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才可能获得生存这是人的第一个限制。人类个体是脆弱的,这种脆弱要求个体必须和别人发生联系,才可能很好的生存。一个人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一切问题,注定只有灭亡。换句话说,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上,如果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我们想要生存下去,我们的情绪必须和这个问题以及目标相协调。这是人的第二个限制。人类还有一种束缚,就是人类有两种性别,生命保存和延续必须顾及这个事实。爱情和婚姻就是每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人的第三个限制。所以,首先我们得劳动,得寻找一种劳动或工作方式。其

14、次,我们必须和同伴或周围的人搞好关系。第三,我们必须寻找伴侣来延续自己和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结成这三方面来解释:职业、社会和性。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是其对生活意义最深层次的感受。一个人爱情婚姻不幸福、工作职业不尽心尽力、朋友很少,他便会发现,生活下去是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于是生活意义就变成“把自己圈起来,避免别人接触;保护自己,免得受到伤害”。反过来,一个人爱情婚姻幸福、工作成就感强烈、朋友多,交游广阔而成果丰硕,他们就会感到,生活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历程,他的生活意义就是“与同伴发生兴趣,为团体甚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都是两种极端,很多人更是生活在中间。所有的

15、失败者:精神病、自杀者、妓女、罪犯、问题少年、堕落者,都是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的方面,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兴趣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事实上,属于私人的东西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意义在与人的交往中,才有存在的可能。我们的目标和动作的意义也一样,只有他们对别人有意义才有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使得自己变得重要,而人的重要都是依据他们对别人的贡献而决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就是共同的意义,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并相互合作。一个人,如果给自己赋予的生活意义里,希望对别人做出贡献,那么他

16、的情绪就会向着这个目标,将自己塑造成最有贡献的理想形态,从而以社会的感觉来训练自己,从练习中获得种种技能。认清目标以后学习自然会随之而行,从而充实自己,努力的解决职业、社会、性这三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爱我们的伴侣,我们就会想方设法的丰富我的生活、展现我们的才华和美好。如果没有目标,凭空发展自己的人格,那只能是装腔作势,徒使自己不愉快。回顾我们的祖先,便可以发现奉献才是生命最根本的意义。开发过的土地、留下来的公路桥梁、建筑物、科学、艺术,以及处理人类问题的思维技术,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都是他们奉献给我们的。那些逃避生活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什么都没有。生活的意义还在于对全体人类发生兴趣,努力地培养爱情和社会兴趣。人们对自己的童年不愉快的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人这样解释: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环境将我们的孩子们安置得更好;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