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解剖图谱1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920886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5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鸭病解剖图谱1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鸭病解剖图谱1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鸭病解剖图谱1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鸭病解剖图谱1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鸭病解剖图谱1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鸭病解剖图谱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鸭病解剖图谱1(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鸭病诊治图谱,目录,鸭瘟 小鹅瘟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小鸭病毒性肝炎 小鸭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病 鸭霍乱 雏鸭副伤寒 鸭葡萄球菌病,鸭瘟 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雁等水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率的 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所以都把鸭瘟视为养鸭业的大敌。 发病原因 鸭瘟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最易感染发病,北 京鸭敏感性较差。在鸭瘟流行时,成年鸭发病与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的小鸭发病较少,但人工感染时,小鸭较成年鸭易感,死亡率亦高。鹅虽然亦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广泛流行。鸭瘟的发生主要是购入病鸭或病鸭群中带毒的鸭,其排出病毒

2、传染健康鸭群,或者是由于健康鸭群与病鸭群同群放牧,经感染的水源与食物而传染。亦可能由于使用被病鸭排泄物如粪便,污染的用具,运输工具,装过病鸭毛的口袋,与疫区或疫场人员的往来等都可能造成鸭瘟的传播。鸭子食入或饮入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经口感染,也可能经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养鸭和运销旺季时易流行,尤其是水网地区。,鸭瘟,鸭瘟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这时病鸭表现精神不佳,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停食,但想喝水,喜卧不愿走动。病鸭不愿游水,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流泪、眼周围羽毛沾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

3、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呈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极度不好,一般病程为25天,慢性病例可拖至l周以上,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轻飘。,剖 检 解剖病死鸭,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即口腔咽喉头周围可能有坏死灶,食道内有条纹状的溃疡(图),在泄殖腔粘漠(即肛门内侧)有出血或溃疡,小肠有出血环,这些都是鸭瘟的特征病变。此外,肝脏微肿胀,瘀血和出血斑点,心脏有出血点等(图)。,防 治 不从鸭瘟疫区进鸭,如果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经隔离饲养两周以上证明健康后,方能与原来鸭群合群养。同时注意不要到鸭瘟疫区水域放牧。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管理用具、运鸭车辆和鸭笼等消毒

4、。可用千分之3的过氧乙酸或2的火碱水或用5的漂白粉液消毒。对受鸭瘟威胁的鸭群,可注射鸭瘟弱毒苗,疫苗对20日龄的小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免疫的母鸭可以通过蛋将抗体传给雏鸭,雏鸭到13日龄时,抗体大多消失,即无免疫力。雏鸭1日龄时注射疫苗,免疫期最多1个月。 一个地区,一旦发生鸭瘟,必须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措施,进行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每只鸭注射l毫升疫苗。此时禁止病鸭外调或出售,停止放牧,病死鸭深埋或焚烧。粪便、羽毛、污水须经消毒,垫草宜烧掉,不再重复使用。,病鸭肝脏有坏死,腺胃和食道交界处有出血,病鸭气管出血,病鸭食管出血,食道出血

5、坏死,食道出血坏死,食道形成坏死假膜,食道形成坏死假膜,食道膨大部黏膜上黄色假膜,小肠出血斑点,小肠环状出血,心内膜出血,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直肠出血坏死,直肠坏死假膜,直肠环状、斑状出血,直肠环状出血,直肠假膜,鸭瘟:病鹅眼结膜出血(鸭、天鹅、鹅对鸭瘟病毒易感),鸭瘟:病鹅口腔及咽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鸭瘟:病鹅食道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鸭瘟:病鹅食道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鸭瘟:病鹅泄殖腔粘膜坏死,表面有灰黄色斑点或条纹状坏死性伪膜。,鸭瘟:病鹅肝脏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中央可见有出血点。,鸭瘟:病鸭肠道壁浆

6、膜面可见多处呈椭圆形的暗红色出血性坏死病灶。,肠内溃疡,表面有典型的条纹出血带.,鸭瘟:病鸭肠道粘膜多处淋巴集合组织部位形成纽扣状黄白色的坏死灶,坏死灶表面的伪膜脱落后,可见出血灶。这些病灶深入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使浆膜面暗红色,鸭瘟:病鸭肠系膜脂肪出血。,鸭瘟:病鸭卵巢萎缩,卵子出血,变形或变性。,鸭瘟:病鸭食道条纹状溃疡。,鸭瘟:病鸭腺胃出血,小肠有出血环。,鸭瘟:病鸭泄殖腔粘膜出血和溃疡。,鸭瘟:病鸭肠道出血和溃疡。,鸭瘟:病鸭肝脏肿胀,瘀血和出血斑点。,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目前本病呈世界

7、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病原特点小鹅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呈正二十面体(正六角形), 有空心和实心二种粒子,无囊膜,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中的病毒呈晶格状 排列,无血凝性,但有试验认为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精子。本病毒在体内主 要分布于肠道、肝脏等组织中。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C1小时。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可以在鹅胚、鸭胚尿囊腔中增殖,导致胚体出血,死亡。 流行特点小鹅瘟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90, 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雏和隐性感染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来源, 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证明可经卵垂直传播。本病的发生无明显 季节性。据报道,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

8、现。,小鹅瘟,小鹅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35天。常见雏鹅于35日龄即开 始发病,病雏沉郁,厌食,废食,流涕,下痢(粪中有时混有纤维素性 絮片),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病程为12天。病理变化 表现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大,浆膜失水、干 酪化,黏膜脱落,露出光滑潮红的黏膜下层,肠内容物灰白色,呈柱状、条索状或管状。 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小鹅瘟,防制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苗和种蛋,

9、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场地、孵坊的消毒,加强免疫预防。较常使用的疫苗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为:种鹅产蛋前1520天,经肌肉注射2头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一次,24头份只,可使小鹅出生后获得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天然被动免疫力)。亦可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于雏鹅25日龄作预防注射。发病时,可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对病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为115毫升只,同时适当投喂一些抗生素以控制消化道的细菌性继发感染。雏番鸭感染本病的防治,可参考上述方法。,小鹅瘟:病小鹅精神沉郁,厌食,下痢。,小肠内有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栓子。,小鹅瘟:病小鹅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出血,肠内有灰

10、褐色的表面被覆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栓子。,小鹅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潮红,肠内有灰白色的表面被覆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内容物(图上部的柱状内容物表面被覆的纤维素较厚,下部柱状内容物表面被覆的纤维素较薄),小鹅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潮红,肠内有白色长索状的纤维素性凝固物。,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胰脏呈点状坏死。本病最早于1986年在中国福建发现,随后于1989年在广东也分离到致病毒株。在国外,如日本和法国等亦有报道,但多数文献未将本病与番鸭感染小鹅瘟病毒作明确区分。

11、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番鸭群的主要传染病,常引起雏番鸭的大批死亡。 病原特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在各种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上基本与小鹅瘟病毒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病病毒初次分离更易适应鸭胚,尤其是番鸭胚,而小鹅瘟病毒在初次分离时更适应于鹅胚。雏番鸭细小病毒只引起雏番鸭发病,不能引起雏鹅发病,而小鹅瘟病毒既可引起小鹅发病,也可引起雏番鸭发病。另外,两者抗原性具有一定差异,核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雏番鸭细小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成年番鸭隐性带毒,但近年发病的最大日龄有增大的趋向,临床见有3040日龄番鸭群发病的情况。除番鸭以外的其他品种鸭未见有类似疾病。本病

12、易与雏番鸭感染小鹅瘟合并发生,在临床上常难以区别。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本病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病,其症状是病鸭表现沉郁,废食,喘气,下痢,脱水,消瘦,衰竭,迅速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达到50以上。耐过鸭成为僵鸭,发生骨钙沉着不良,长骨脆弱易折,羽毛易折断或脱落等后遗症。其病理变化是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胰脏苍白、充血、出血及有点状坏死(表面及实质有粟粒大小灰白色坏死点)。有时还可见心包炎、气囊炎等。 诊断根据发病日龄、特征症状与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需要区别雏番鸭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与感染小鹅瘟病毒时,必须对两种病毒作RFLPSPCR分析或其他分子生物学试验。,雏番鸭细小病毒,防制加强育雏期

13、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注意保温,保持棚舍干爽清洁及合理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可供使用的 疫苗及其应用方法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主要 用于雏番鸭,经皮下注射12头份只;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油乳灭活苗,主要用于种鸭产蛋前和产蛋中期的免疫,以使其后代雏鸭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经肌肉注射115毫升只。另外,对雏番鸭还可使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或在发病时作治疗。另外,对 发病雏鸭群,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抗 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也是有益的。,雏番鸭细小病毒 病

14、雏鸭病初精神沉郁,厌食。,雏番鸭细小病毒:雏番鸭发病后迅速脱水消瘦,死后双脚干瘪,体重明显减轻。,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的中后段膨大,触感硬实(上为正常对照),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黏膜下层出血,肠办容物呈灰白色柱状(由纤维素性渗出物,脱落的肠黏膜、肠道食物残渣等组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胰脏有灰白色粟米大小的坏死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胰脏充血,出血。,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是发展养鸭业的大敌。我国从1958年以来,在一些省、市、地区曾有发生,危害严重,有的鸭场在小鸭群中发病后几乎死亡

15、90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本病毒对环境因素抵抗力强,鸭场一旦污染,难以彻底消除,鸭场空很长时间后,病毒仍可存活。鸭肝炎病毒至少分三个血清型,我国常见血清1型。本病主要是通过病鸭粪便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染,但也可能经呼吸道感染。仅发生于5周龄以下的小鸭,特别是3周龄以下的雏鸭更易感染,且死亡率高。 症 状 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萎靡、缩脖、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发呆、常跟不上群、蹲卧、眼半闭、不爱吃食或不食。发病半天到一天即发生全身性抽风,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故有“背脖病”之称(图)。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旋转。一般病鸭出

16、现抽风后十几分钟即死亡。有的可持续5小时,小鸭病毒性肝炎,(接上)左右才死亡。病鸭的嘴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也有的雏鸭死亡之快是惊人的,一背脖、蹬腿就死了。看不到明显的症状。 剖 检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度发脆,易碎,颜色暗淡或发黄,尤其是l周龄以内的小雏鸭。肝脏表面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图),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也有些病死鸭无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 防 治 爆发本病的鸭场多是由于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的雏鸭传染所致。此外,人员的流动如饲养员窜圈,外场人员参观,卫生检查人员的窜场走动,收购病残鸭的小贩等都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车辆往来,用具和垫草不经消毒处理反复使用,在场内乱扔病死鸭等,也常是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因此鸭场必须建立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如严禁从发病鸭场或孵房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消毒进场或窜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