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19601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第一课时_ 2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_ 2第二课时_ 4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_ 4第三课时_ 5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_ 5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_ 6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_ 8意象的把握_ 11第四课时_ 14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_ 14第五课时_ 16课时要点: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_ 16中学古典诗词中

2、的互文艺术_ 20第六课时_ 20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_ 20第七课时_ 22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_ 22诗文典故_ 22第八课时_ 25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_ 25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_ 28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_ 30第九课时_ 34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_ 34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_ 37第十课时_ 38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_ 3840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_ 40 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_ 43 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_ 43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3、。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教学过程:在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

4、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5、,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

6、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7、)。(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常用方法】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

8、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例题剖析】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

9、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

10、写,扣3分。误例: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

11、了。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

12、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