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59173533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与要点整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一、时代背景二、思想背景(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圣

2、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3:名词解释 物质利益难题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4:简答 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问题6: 马克思 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

3、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而且,1

4、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问题7: 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答案要点如下: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5、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

6、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

7、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

8、、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

9、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手

10、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问题7: 论述如何理解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答案要点如下: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

11、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辫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

12、“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

13、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在驳斥鲍威尔乘诬蔑“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言论时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3、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鲍威尔一伙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思格斯驳斥了这种谬论,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

14、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被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问题8:简答: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答案要点如下: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论著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新世界观探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

15、是唯物史观已经形成。这是因为: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之后指出,这是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在布鲁塞尔继续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总的结果”,并讲到当时恩格斯也已“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他“一样的结果”;于是他和恩格斯就“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形成的标志不能只是它的个别观点或原理的出现,而是指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确立。按照这种理解,把提纲和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恰当的。问题9:简答: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观点?(超级重要)回答要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