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试讲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170576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试讲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故都的秋试讲教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下面是故都的秋试讲教案,欢迎阅读。故都的秋试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

2、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情景导入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

3、?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二、文本解读1、作家作品。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

4、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三、整体感知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什么样的感情态度?明确:赞美、怀念。2、读1、2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

5、的手法写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4、第12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四、合作探究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 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凉之情的?地点:破屋。衰败 沧桑感时间:早晨。方式:泡浓茶清闲 耐人回味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 清 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破壁腰 残破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冷 安闲 落寞秋草萧索 悲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思考: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文中的几处景物来写呢?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的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作者在文中选取的几处景物,能够表达出他当时的苦闷心情和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五、小结郁达夫在本文开头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这节课在“清晨秋景图”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需要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六、作业其他几幅画面怎么传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下节课来分析。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清 清晨秋景 借静

7、秋槐落蕊 景悲凉 秋蝉残鸣 抒桥头秋雨 情庭院秋果故都的秋试讲教案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深沉。文人雅士歌秋,赞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你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句?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听读全文)用一句话写出你听读的感受。1、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往往一抓标题,二抓首尾段。从标题看本文写了什么?秋。抒发了什么情感?怀念。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本文写了什么?秋味;抒发了什么情感?挚爱。学习本文应该主要抓

8、住两个字:景和情。2、整体感知二:1)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a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b京都的名胜最易注目,但却吵闹拥挤。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c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结合

9、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气质的特点重点体会)3、整体感知三:本文的基调是什么?不同的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基调?清、静、悲凉(第一段。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4、反复诵读品味:(要求选背秋花、秋蕊、秋雨任一选段)写景赏析一:牵牛花的描写。(重点落在对“清”这个字的品味上)作者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花色。为什么“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搭配这样的秋草最好?写牵牛花前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

10、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所谓气清则神爽!联想王安石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与本段有什么相似处?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写景赏析二:槐蕊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借助槐蕊写这清秋的寂静。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为什么?自由发言。“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11、”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

12、在这些地方”呢?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

13、静”味。写景赏析三:秋雨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从哪里感受到悲凉呢?略。并未刻意去写,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知人论世: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14、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总结: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听读全文。5、赏析选材与结构: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作用是什么?(形散神不散)(1)第2段和第13段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2)第12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议论,作用是什么?6、拓展:你觉得人家文章为什么好?参考:从写作上来看,充满个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选择适合情的景。秋

15、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从结构看,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已在学生会工作了一年。这其中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然而这就是生活,过于平淡倒显得无味,酸甜苦辣俱全方能体现出人生的多彩,方能值得回味,方能使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