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169410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以下是聘才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欢迎阅读!我国人多地少,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又要努力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城市用地矛盾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土地收入一般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3,是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和平衡城建资金的主要“钱口袋”。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节约集约用好每一寸土地,管好用足每一笔土地增值收益。加强土地管理,应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坚持深度规划后出

2、让,开发地块尽量做到控制性详规、形态规划、专业规划全覆盖,这能使土地出让价格提高30%,最多可达一倍以上。二是坚持生地变熟地后出让。由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动拆迁,土地整治好后再出让,不仅能保障依法拆迁、公平补偿,确保各方利益,还能大幅提高土地资产价值。三是坚持招拍挂出让。这是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求,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既能预防腐败,又可避免协议出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坚持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对久划不拆、久拆不完、久拆不建、久建不完的“四久”工程土地,必须依法收回,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五是坚持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储备是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建立土地资源配置“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

3、头放水”的良性机制,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也能防止公共资源增值收益流失。具体到土地储备环节,也有五条原则:一是一步到位储备,细水长流使用。土地储备是有技巧的,必须在城市起飞阶段一次性完成,然后细水长流。重庆XX年一次性储备了主城40多万亩土地,之后20年内每年只开发5%,即2万亩左右。二是储备权集中,储备收益各级政府共享。相对集中储备权,有利于土地整体开发利用,但土地储备不应改变公共财政收入分配比例,收益应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分配。目前重庆市区两级分配比例为50:50。三是储备地使用兼顾公益事业和商业开发,大体对半开。重庆已用的约20万亩储备地中,近10万亩用于公租房、大学城、铁路

4、、机场等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搞房地产开发的9万多亩,收益用于整个20万亩的征地动迁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做好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即土地储备手续办完后,成为有价资产,通过银行抵押融资,搞征地动迁和“七通一平”,生地变熟地;第二个循环,是“七通一平”后,及时完善规划并分批招拍挂出让,回笼资金用于清偿贷款,抵扣一级开发的成本后,增值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滚动开发或其他片区建设。两个循环正常滚动,不会诱发泡沫和债务危机。五是严格设置风险“隔离墙”,即做到“大对应、小对口”。大对应,就是做到土地收入与城建资金需求长期总体平衡;小对口,就是当期单个地块开发与一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间对应、资金平衡,“一

5、个萝卜一个坑”,确保微观平衡、风险可控,以免形成糊涂账。房地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关键环节,与国计民生强相关,既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影响社会心态、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对其进行积极稳妥的调控。由于房地产具有商品、不动产、资本品、金融品、民生品等多重属性,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多采取市场调控办法,打好组合拳。一是实施供需调控。房地产价格受供求规律影响,调控中既要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标准控制开发总量,也要按房地产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比例调节流量,确保供需基本平衡。二是实施地价调控。原则上,要把楼面地价控制在当期房

6、价的1/3左右。如果地价过快上涨,就要调整供地力度和节奏,避免地价抬高房价。三是实施税收调控,关键是增加持有环节成本。近年来,重庆在中央支持下开展房产税试点,收到了调节房价、减少空关、改善房产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四重功效。XXXX年全国房价上涨50%,重庆仅涨了20%,高档住宅成交面积占比也由试点前的%降到了%。四是实施按揭调控,就是在零首付与零按揭之间选择一个合理比例。零首付,容易造成泡沫,诱发危机;零按揭则会窒息市场。重庆这几年的做法是,针对不同住房需求,首套房首付三成,二套房首付六成,三套及以上零按揭,实践证明是合理的。今年一季度,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近20%,实际

7、上就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放出了问题。目前,住房按揭贷款利息7%9%,且都是515年的长周期贷款。而企业通过股份制银行表外融资成本为8%9%,这些银行靠理财业务变相发放贷款,往往又将企业贷款利息抬高到12%13%,还多是一两年的短期融资。银行的趋利行为导致信资源错配,进而造成个人住房贷款难,一些城市连首套房也贷不到款。因此,引导银行资金合理配置,控制好首付按揭比,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撒手锏。五是实施双轨调控。不管房地产怎么调控,总有20%30%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必须由政府托底保障。其中,通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安置,能覆盖10%左右的城市人口;建设公租房,覆盖面大体是20%左右。这些

8、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就更有保障,房地产市场也会健康平稳。在公租房推进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五点:一是明确保障对象,主要针对进城农民工、新生代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原住民中的住房困难家庭。二是优化规划布局。公租房项目要与城市大型聚居区的商业楼盘有机“混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避免贫富隔离,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三是坚持“三个同步”,做到公租房竣工、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管理机构服务到位基本同步,确保群众安居。四是堵住两个“黑洞”。承租户不得转租当“二房东”,不能利用低房租去赚高房租;租满一定期限后可购买有限产权,今后想转让,要么卖给公租房管理机构,要么按共有产权的商品房出售,从制度上防止无

9、休止修建和利益输送的“黑洞”。五是强化投融资平衡,可通过出售配套商业设施和一部分公租房偿还贷款本金,形成良性循环。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我国有亿农民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他们扎根城市,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能够达到扩大消费、带动农民增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等多重功效,由此带来的稳定劳动力还能推迟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牛鼻子,必须抓紧抓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注意把握五项原则。一是明确对象。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并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为主。二是保障到位。农民工转户后,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农村

10、权益自主处置。农民工转户之初,在城市立足未稳,从保护其权益出发,应尊重其意愿,允许其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并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四是合理分布。通过科学设置落户条件,引导转户居民在大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按4:3:3的比例梯次分布,既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也防止小城镇就业和社会管理不堪重负。五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长周期共担成本机制。农民工转户人均成本10万多元,我国2亿多农民工转户需近30万亿元资金,看似难以承受。实际上,改革成本并非由政府独担,企业补足社保缺口要占40%,转户居民会自担30%,需要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仅占30%。同时,农民转户及

11、相应的成本支出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分摊到每年的成本完全可以承受。XX年重庆启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以来,累计转户380多万人,并未增加城市负担,反而成了独特的竞争力。近年来,重庆每年一季度进出口往往猛增70%80%,之后增速回调到30%40%。调查才发现,沿海农民工有个“九三现象”,即每年只工作9个月,春节前后3个月返乡。沿海企业年底只得停工,节后工人往往又流失一半,对生产力是很大的破坏。重庆380多万农民工转户后,春节七天假、节后照常上班。沿海企业为了保订单、降成本,春节前后纷纷把订单拿到重庆,其中一半订单最终留了下来。这是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也成了重庆改善投资环境的撒手

12、锏。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增长、绿色、包容”三大目标,除了上述五个关键环节外,还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等,这些都是深水区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善做善成的智慧和理路。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健全体制机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基出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学有序、又好又快推进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的重要抓手。经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投

13、资100亿元左右;同时,每一个人进城还可增加10万元成本投入、万元的购买力,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意义重大。就此层面上讲,城镇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宁夏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专门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意见,编制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颁布实施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为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当前,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轨道,加快推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助燃”,是适应新常态的必

14、然趋势。下面,结合在推动宁夏新型城镇化中的感知和实践,谈几点个人思考。规划优化布局、影响格局、决定结局。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实践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思想融入规划全过程,推进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划定生态红线、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把握区域地理风貌和人文特征,处理好目标、指标、坐标的关系,建立适应区域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合理空间规划体系,并以此为统领开展各层次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多规合一”,着力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切实增强

15、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加强规划管控,积极推动规划立法,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好城市经济的拉力、农村经济的推力、政府政策的助力“三力”作用,统筹协调,引导促进人口有序转移,使城镇化成为水到渠成的过程,绝不能搞“强行城镇化”。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变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既注重户口转移的“形”,又注重服务分享的“实”,全面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农民教育、就业、医疗、养老、

16、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体系,打通接续渠道,特别要借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上海实践,形成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为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合法权益,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探索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补偿机制,提高农民进城意愿。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空心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混合用地模式,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发展。要重点改造建设具有综合集聚效应的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产城一体化等项目,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区产业承载水平和融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