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9129702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解表药,复习:表证 里证,3,复习:风邪的致病特点,4,概述,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 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即黄帝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5,概述,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6,概述,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

2、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7,概述,选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 2.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8,概述,【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

3、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3.且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9,概述,【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 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10,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

4、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发散风寒药,12,麻 黄 本经 其味麻,其色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 、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13,麻 黄,【药性】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14,麻 黄【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

5、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15,2.咳嗽气喘 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麻黄性刚,杏仁性柔,临床上常有“麻黄以杏仁以臂助”的说法,如三拗汤。 若兼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小青龙汤) 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者,配伍石膏(麻杏石甘汤),麻 黄【临床应用】,16,3.风水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

6、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麻 黄【临床应用】,17,【用法用量】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麻 黄,18,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

7、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 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麻 黄【按语】,19,桂枝 名医别录 桂树之枝,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20,桂枝,【药性】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平冲降逆,21,桂枝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与麻黄鉴别)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若

8、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22,桂枝 名医别录,2.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23,桂枝 名医别录,3.痰饮、蓄

9、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24,桂枝 名医别录,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奔豚,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25,【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

10、,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枝,26,麻黄与桂枝之鉴别,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27,香薷 名医别录薷本作葇,其气香,其性柔,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及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28,香薷 名医别录,【药性】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有夏月麻黄之称,29,香薷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

11、 辛温发散,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30,香薷 名医别录,2.水肿脚气。 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31,香薷,【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

12、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32,紫苏 名医别录 叶背色紫,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33,紫苏叶 紫苏梗,34,紫苏,【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安胎 解鱼蟹毒,35,【适应证】,1.风寒感冒。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故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者多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梅核气。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36,紫苏,【用法用量】 煎

13、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叶长于发散发寒,解毒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37,生姜 名医别录,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38,生姜 名医别录,【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化痰止咳 解毒,39,生姜 名医别录,1.风寒感冒。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40,生姜 名医别录,2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

14、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41,生姜 名医别录,3.胃寒呕吐。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 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42,生姜 名医别录,4.肺寒咳嗽。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风寒袭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外无表邪而痰

15、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3,【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附药】 1. 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2.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 煨姜:将原支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

16、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生姜 名医别录,44,荆芥 本经,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45,荆芥 本经,【药性】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解表散风 宣散透疹 祛风止痒 消疮 炒炭止血,46,荆芥 本经,1.外感表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47,荆芥 本经,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48,荆芥 本经,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