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098605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会的老师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家长,他(她)们慈爱而又严厉,老师们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工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疼爱我们始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哲学的思维方法策划策划被人们归纳到各自的学科中并赋以振振有词的说法,策划是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挣脱出来,运用规律的总结、总结的经验、经验的规律指导人们办事,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螺旋式的上升其本身就是哲学的现象,只是它本是大众哲学的提升,而非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高玄妙著。像任何学科一样,策划有着自己的本体论,正好像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独立成篇音乐体系一样。本体论又和方法论形成对立统一,策划方法机动灵活、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源,就是本体论

2、。策划本体论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并没有讲方法,方法找则有,不找则无,这个找就是预,就是研究,研究过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对应的方法涌现,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方法为本体服务。唯物论与唯心论一直是哲学领域争执的两派,谈到策划,策划中的哲学思考无疑要碰到这两个学派。策划要从实际出发,但策划人长期实践加之理论烂熟于心,就会出现智慧灵光,先知先觉。我们批判没有实践的先知,但要承认潜心研究的先觉。以真现美,以美储善,真善美融于一身。策划中道由情生,情是情况、现状、背景,强调的正是调查研究,尊重事实;静思则告诫人们要独立思考。对错与好坏是对一件事物质的评价,而用哲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没有绝对

3、,好心办坏事,坏事变好事是常有的事。艺术的求同、求异思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以人的大脑为思维的中心点,思维的模式从外部聚合到这个中心点,或从中心点向外发散出去。以此为基础,又引申出思维的方向性模式,即思维的定向性、侧向性和逆向性发展。对于艺术的思维形式来说,这几个方面都是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解、掌握并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充分开发艺术潜力,提高视觉艺术思维的效率和创作能力。求同思维就是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感知到的对象、搜集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聚集”起来,探求其共性和本质特征。求同思维的运动过程中,最先表现出的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各种信息和

4、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可能是杂乱的、无秩序的,其特征也并不明显突出。但随着思维活动的不断深人,创作主题思路渐渐清晰明确,各个素材或信息的共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焦点也逐渐地聚集于思维的中心,使创作的形式逐渐地完善起来。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中心点向外辐射发散,产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触角。我们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棵大树,人的思维、感受、想像等活动促使“树枝”衍生,“树枝”越多,与其他“树枝”接触的机会越多,产生的交叉点也就越多,并继续衍生新的“树枝”,结成新的突触。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突触都可以产生变化,新的想法也就层出不穷。人类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

5、动时,就是依照这种模式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每接触一件事、看到一个物体,都会产生印象和记忆,接触的事物越多,想像力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思维形式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局限,综合创作的主题、内容、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作为思维空间中一 个个中心点,向外发散吸收诸如艺术风格、民族习俗、社会潮流等一切可能借鉴吸收的要素,将其综合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中。因此,求异思维法作为推动视觉艺术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动力,是视觉艺术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以求异思维去广泛搜集素材,自由联想,寻找创作灵感和创作契机,为艺术创作

6、创造多种条件。然后运用求同思维法对所得素材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判断等,从而产生正确的创意和结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求异求同再求异一一再求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思考力、创造力究竟是什么?日本数学家、茶之水女子大学教授正彦认为,野心、知识、执着心、乐观、理性的思考还有对美的感受是培养创造力的六大条件。提前出版的日本文艺春秋月刊5月号刊发了前不久采访正彦教授的访谈录。问:所谓“思考力”、特别是“创造力”究竟是什么东西?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数学家、茶之水女子大学教授正彦先生告诉我们人类头脑所拥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答:数学领

7、域中的一项惊人发现、创造一个迄今为止不曾有过的发明、在企业中开展一项新业务,要完成上面这些事,我们面临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知识。首先是“野心”。这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无论头脑多聪明的人,无论他多么认真地学习,如果没有野心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具有那种解开世界上其他人全都解不开的难题的愿望是十分重要的。问:也就是说您所说的野心就是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崇高的愿望。那第二条呢?答:第二条就是“知识”。创造力也好、独创性也好,在挑战未知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在手上的武器只有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积累下来的知识。要想把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知识、学问为己所用,除了坚韧不拔

8、刻苦学习以外没有别的方法。天赋禀异的人很多,但是不努力照样一事无成。恐怕我们应当把天才解释成“具有天才的努力精神的人”。问:事实上不仅仅是数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学问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答:的确如此。但是我个人认为科学进步的速度会随着科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慢慢放缓的态势。要想创造就必须掌握已有的知识。过去,这个学习的过程在25岁以前就基本结束了,但是现在为了推进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恐怕到了30岁才只能掌握现有的理论。数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少年天才的历史。帕斯卡在16岁的时候就著成了圆锥曲线论,高斯在18岁时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伽罗华在20岁时就发现了

9、奠定现代代数学基础的群论。问:也就是说岁数越大就越难进行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工作了?答:我想独创性这个东西和年龄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问题是,那种靠灵机一动化解的问题随着研究者人数的增加已经被解决的差不多了。那些吸引着全世界的天才、奇才们去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些重大疑难问题了。难度是无法想像的。问:那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答:执着心。这是拥有创造力的第三个条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执着心是会逐渐衰弱的。重要的是有时候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思考仍然一无所获。有时候甚至要思考好几年。而且就像数学被称为“no time job”一样,不论醒着还是睡着时时刻刻都得在思考。问:老师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答:

10、睡觉的时候不思考的家伙算不上数学家(笑)。一连7天或是10天从早到晚不要命地思考一个问题,即便是睡着了它也不会从你的脑海中消失。于是在早上三四点的时候答案可能会一下子闪现在你头脑中。但是当你想验证这一结论正确与否的时候,脑袋可能马上就停止工作了。是“6”还是“7”来着?问:如此说来,躺在床上就能策划出新方案、想出什么绝妙的词句,可是一起来又全忘了,那不是后悔死了吗?答:我在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就长记性了,现在枕头边都会事先放好笔和本。想到什么的时候,甚至会因为这可能是个足以动摇世界的惊人发现而兴奋不已,但是从爬起来到看见笔记本,十有八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好歹还剩下十分之一。有了l0个这种十

11、分之一,不是也等于完整的一个了吗?问:只要一百次中成功一次,几率也是相当高的了。答:但是被一个问题折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肉体上是很痛苦的呀。最初的几个月真是思如泉涌,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几次尝试都失败后灵感就会濒于枯竭,整日被自卑情绪和失望所困扰。我曾经数度自暴自弃,一个没什么大才的人仅仅因为喜欢就想成为数学家,难怪会失败。但是每每到了这步田地,数学之神就会冲我微笑,帮助我抛弃失意和自我厌弃的正是勇气和体力。问:这就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获得的力量吧。然后一点一点变得精神焕发起来。答:这所谓的“精神焕发”也是创造力所不可缺少的哟。那就是与野心、知识、执着心并列的第四个条件,乐观。据说松下幸之助曾

12、经在员工的录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题:你觉得你是一个拥有好运气的人吗?结果那些回答“运气不太好”的人都没有被录用。这是因为只有那些觉得自己运气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乐观的人才能成大事。问:作为一个数学家,不乐观也成不了大事吗?答:不乐观并不一定不能成功,但是没办法集中精力持之以恒。数学问题常常被比喻成生长在高山顶峰的花朵。要想摘到这朵美丽的花,我们可能会迷失在无边的森林,可能会跌入万丈深渊,或者与猛兽狭路相逢。接二连三的打击会让我们就此罢手。而且难题越多就越给我们可以放弃的理由。美丽的花朵可能压根就不在那里,整个人类的数学水平还远没有到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层次,自己倾注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得到答案我

13、们一边安慰自己一边选择了中途放弃。而一些更加悲观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触碰那些难题。所以他们被那些脑子好过头了的人说成是成不了大事。他们踯躅在山脚,走这边怕迷失在密林,走那边怕掉下悬崖,再换个方向又怕遭遇出没的黑熊,所以他们裹足不前,只能当个评论家。要攻克那些迄今为止没人解得开的难题,是需要一些侥幸因素的。大发现、大发明可能都有“运气”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他所进行的细菌培养实验不小心长出了青色的霉菌,实验因此失败,但是在仔细观察后他发现那些长出霉菌的地方细菌却停止了生长,青霉素由此被发现。问:但是乐观与否似乎与天性有关吧?答:我可不这么想。乐观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方法只有

14、一个,就是受到你所信赖的或者有权威的人士的褒奖和鼓励。只需这一点,就可以使你信心百倍,发挥出数倍于自身的力量。相反,要是想毁了一个学生,当教授的只要嘟囔一句“你真是没什么才能”就行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问:原来如此啊。与其说学数学的人要善于理论思考,不如说更应当具备“勇气和乐观”盼精神。答:“理论思考”当然是必须的。但是比起刚才提到的四个条件,它的重要性就相对要低一些了。所谓理论思考就是把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切实加以证明,并且让每个人都能信服的能力。因此数学中的证明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及数据就是必不可少的。商业经营者们则需要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合作伙伴并取得他们的认同。问:照您这么说,有了

15、这四种能力就可以完成发现并且证明它,也就是具备了理论思考的能力了。答:事实上最重要的能力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那就是“对美的感知力”。伟大的数学家冈洁先生曾经说过,“欣赏田野上绽放的一朵紫罗兰之美的心就是数学”。为了摘到山顶上的那朵花,需要野心、需要知识,但是首先必须能被这朵花的美所感动。如果没有感动,就不会明白什么叫执着心,更不会形成乐观的情绪。问:这就是感动的力量啊。答:是这样的。在没有看见那朵花时能否确定它到底有多美,换言之在发奋之前是不是已经知道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直觉非常重要。如果辛辛苦苦攀登了3年终于到达山顶,却发现那里只开着一朵丑陋的小花,岂不是太过悲惨了。这种判断能力只有用“美的感知力”来形容最为恰当。问:我们如何来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力呢?答:我在为那些数学天才撰写传记的时候,通常都会去走访他们的故乡。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只诞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其一就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美的事物包围中长大的。美的感知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环境、家庭和教育培养出来的。问:野心、知识、执着心、乐观、理论思考以及最重要的美的感知力。掌握了这六种能力,是不是也就找到了创造力的源泉。答:没错。而且重要的是思想本身的快乐。我的脚、眼睛、耳朵都想发挥出它最大的能量,去走、去看、去听。同样,我的大脑也想去思考、去感动。问:这是一种忘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