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08888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养成相关研究中国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可在这块土地上,却发生过这样的事:2004 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由于不了解网球比赛时的环境要求,比赛进行中有些观众随意进出看台,有些观众控制不住情绪大声喊叫,对精彩局面采取“人浪”式欢呼,将足球场文化带进网球场,还有些观众给裁判鼓倒掌;2005年 4 月,在中国举行的一次世界台球锦标赛上,裁判员一再对球迷的无礼、大声喧哗和刺耳的手机铃声提出严厉批评;香港迪斯尼乐园首日入场,内地游客被记者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了这样的景象:有小男孩在浪漫的睡公主城堡前光着屁股撒了一泡尿,有大叔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有人脱鞋横躺在长椅上这一幕幕真让我

2、们汗颜,中华古国的炎黄子孙就拥有这样的文明吗?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时代在呼唤着文明,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我们迫切的需要。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与品德品德养成阶段,是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加强文明行为与良好品德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促进小学生校内文明行为及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下自己几点肤浅的想法:一、 探索正确的教育思路小学生刚进校门时,都是天真、好奇的,有许多的“为什么” ,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新奇。

3、 “无所是从,不辨是非,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是他们的典型心理特点,因此,低年级的养成教育是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而中、高年级则是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有待于加强、培养,例如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所以应注重把这方面的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中、高年级。而每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离不开“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八个字,一种行为只有经过自发、自觉和自动化这三个环节才能算形成习惯,而每一种习惯大概需要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例如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灯这个勤俭的习惯,在低年级阶段,需要辅导员不断的提醒,经过 1-2 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成为习惯。很多资料表明:养成教育的途径是常规,要

4、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内化;养成教育的方法要创新,要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养成教育的成效要巩固,要明确规范更要持之以恒。: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灵活整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内在驱动,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一) 、灵活整合教材,加强课程与生活的统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新的教材观指出: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

5、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二) 、创新开展活动,挖掘品德形成内驱动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素质教育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

6、师”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学生自觉行动意向,使他们产生强大内驱力,自觉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行为实验去主动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主体性。空洞地说教,不易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活动由于生动有趣、参与性强,深得学生的喜爱,更有利于兴趣的激发。2增强互动 传统的灌输教学对于一些道德理念,他不去考虑学生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机器,因此学生学习有着被动性,不利于学生品德形成。而交流互动却是依据学生认识过程特点,把学生看作学习主人,在交流中感悟。俗语说:“理不辩不明,法越辩越清”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道德观

7、念才会自然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学生在思维火花碰撞中增强了辨别是非能力。我相信这种道德观念形成留给学生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持久。3重视实践 在品德课中,晓之以理是品德课的灵魂,动之以情是品德课的催化剂,导之以行是品德课出发点、落脚点。为让学生的道德落到实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道德观念指引下,用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实践不只是在联系实际上指导行为,更重要是把导行确确实实落在学生身上,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三) 、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没有离开生活的“纯道德” ,家庭

8、更能反映学生的原始状态。所以,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首先,使家长端正教育观念。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对于品德如何都无所谓或置之不理。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机会,改变一些家长看法,端正教育观念,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业缺陷并不一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品德、人格的缺陷才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如马加爵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指导教法, ,我们的班主任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家访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指导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时指导家教工作。约定一个时间,共同上线,谈困惑,聊想法

9、,实现了与家长的实时互动、现场指导,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机会邀请一些教育专家领导来我校进行开讲座,向家长介绍或传授一些好的先进的正确的育儿识和方法,并要求家长注意用自己的规范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对孩子要严格、持久,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教育。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同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商讨教育方法,甚至有时通过书信、电话建立班级 QQ 群、班级博客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品德形成的动向,并及时的作好记录,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途径。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学生品德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使品德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

10、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品德形成的内驱动力 素质教育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使品德的形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那么,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灌输者,对于一些道德理念他不去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机

11、器。因此,学生的学习有着被动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而交流正是依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交流。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疑问,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辩论,在交流中感悟。俗语说:“理不辩不明,法越辩越清。”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道德观念才会自然的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智慧的火花才会产生。学生在思维的火花碰撞中感受领悟,在交流中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我相信这种道德观念的形成留给学生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持久。 2、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没有兴趣的获得是不快乐的,

12、是枯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学生自觉行动的意向,就能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就使他们自觉的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行为实验,去主动的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这样也就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主体性。 3、实践 实践就是让学生在习行的道德的观念的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在思想品德课中,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激情是思想品德课的催化剂,导行是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落脚点。实践不只是在联系实际上指导行为,更重要是的把导行确确实实的落在学生的身上。有一句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的体会或总结道德理念。实

13、践也可放在课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加深道德理念,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重视情感的培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情是贯穿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之中。我想,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那么学生的意志就很难培养,行为也就很难得到落实,效果也不会持久。所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往往感情充沛,当然就常常会感情用事,所以,他们对道德观念的认识、理解、掌握和道德动机的形成,道德行为的辨别,在很大程度上受感悟的支配。道德情感成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所以,重视学生情感的培育的激发,使之有终身难忘的情感体验,才会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和义无反顾的道德行为。 (五)、充

14、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锻炼的舞台由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加之学生年龄小,情绪化严重,意志力较薄弱,所以对于他们品德的形成需要不断的培养训练,因此除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训练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的机会,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扫墓,教育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利用郊游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每个公民都要自学的保护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如利用到敬老院的机会,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护孤寡老人。三月份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六一”儿童节,学生组织节目,教育学生要学会合作,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每周的升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要

15、从自我做起等。总之,在学校开展有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和训练,使品德的形成更自然,更不效。 二、讲究正确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是一块平地的话,我们就是担负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为了让队员们养成更多的文明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理论教育,以加强常规训练为主,发挥少先队小干部的监督作用,在校园内积极树立各种榜样形象,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1、重视常规学习,明理导航。要树立正确的文明道德观,小学阶段,就必须要利

16、用各种德育课进行思想的熏陶。只有真正理解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明道德标准,孩子们才能将内心的道德准则化为行动。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待客礼仪”、“到别人家作客礼仪”等系列专题课,这样教育内容系统、集中,让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利用班队会,进行每月一主题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到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等良好品德的教育,让它们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通过校园艺术节、征文评比、科幻画评比等各级各类少先队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自觉维护环境美等方面的行为训练,将所学的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2、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校园是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能够推动全民的素质教育。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应当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主流。基于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