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08670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第三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第五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第七种模式:炼句型第八种模式:分析构思型,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

2、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答题示例,1(8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3、: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

4、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解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步骤三),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够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5、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

6、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答题示例,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

7、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

8、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这首是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练 习,1(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9、“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08高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

10、: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_,“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

11、“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08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

12、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第三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 用考虑。,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

13、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同意

14、。“流落”二字概括了李中丞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全诗多处对“流落”二字进行照应。“罢归无旧业”既表其清廉,也说明其“流落”的原因,最后两句写起“流落”之状,更寄寓深切同情。“曾驱”一句及“独立”一联写其当年何等威风,何等功业,与今之“流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人“流落”之可叹。因此说“流落”是全篇诗眼是正确的。,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衣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两句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全诗的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