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054799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清风)(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下列一组数据,690 132 705 137 723 132 668 133 720 136 700 132 712 131,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高考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阅读,(1)所选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习俗等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考题中的例句贴近教材。,文言文的整体阅读,第一读: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

2、目。 第二读:细读。边读边圈点批注,结合注释和信息筛选题、文意概括题,联系课本和课堂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文中具体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的命运结局及性格品质,如遇到难字难句,不必深究。 第三读: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细读哪些文字,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文意:,1、文意梳理法。即第一遍诵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人(主要是传记对象),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有些什么行为举止(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这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2、借助选题理解法,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题,

3、近年来一般都是考查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信息筛选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把握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于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文意梳理法,1、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 2、抓时间、地点、官职,把握人物经历 3、理清人物关系 4、明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5、概括人物性格,姓名称谓:不丢“人”,人各有字

4、。 初见全名全姓,再见有名无姓。 皇上不名,叙述曰“帝”曰“上”,自称曰“朕”,臣下呼“陛下” 大臣自称“臣”,别人敬称曰“公”“卿”“君” 我、吾、予、余、朕。第一人称;若、乃、尔、汝,第二人称;彼、其、之,第三人称。,姓名称谓,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时李勣为长史 ,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姓名称谓,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 。 当与君论天

5、人之际,何遽而反乎? 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 。 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 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 。 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人各有字,张文瓘,字稚圭 胡叟,字伦许 居易字乐天,,初见全名全姓,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时李勣为长史 。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时京兆韦祖思。 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 。 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观光上国,谒顾况。 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以上08年浙江卷),再见有名无姓,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 况,吴人,恃才

6、少所推可 。,第一人称 代词:我、吾、予、余、朕。,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 “乃”。,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公”、“卿”、 “君”、“子”、“阁下”、“殿下”、“足下”、“执事” “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第三人称,“之”、“其”、“厥”、“彼”、“渠”,2、标注时间、地点和官职,1、时间:时间一般是两种纪年法。一种是年号纪年法,还有一种是干支纪年法。如

7、元嘉五年,岁在癸丑等。以及另外一些时间词,如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等。 2、地点:什么地方。 3、官职:就是官衔。两大注意点,一是官衔名称,二是表示任免官职的词语,如举、荐、征、召、辟、授、除、为、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谪、罢、黜,4.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晋书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王涣列

8、传,4、拜:授予官职 如: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 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 职、贬官。 如: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表调动官职的,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

9、良为大司农丞。,调动官职的:,升迁的:,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 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降职、罢免的:,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10、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3、理清人物关系 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

11、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4)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5、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依据上面掌握的内容,对人物要有个总的评价,明确文章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

12、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延伸练习,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关注开头部分)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

13、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

14、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

15、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

16、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事件,步骤三: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3)人物事件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的官职分别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成化初;南京大理卿、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赈济、安抚灾民和击败袭扰民众的贼寇。 人物事件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孝宗即位;左都御史;直言劝谏,忠心耿耿。,人物事件三: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官职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兵部尚书:罢免贪婪懦弱的将校三十余人,尽心军务,勇于进言,处事严明。 人物事件四:事件发生时人物的官职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代吏部尚书;南京、凤阳遭受风雨灾害,劝谏皇上杜绝宴会游乐,停止不急事务,救助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