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9047170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5468(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2。3 2。3* 1 2 * 1 24。6 4 62。3 2 32 7。6 6。9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 0 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 0 没去掉,化简。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作业中

2、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 有个别学生认为 25 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 存在一些困惑:1、当已知单价、数量为小数时,不能正确列式解答,说明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谈化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2、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下列计算题存在问题,需加强指导:(1)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如 P9 第 13 题:0.96*16.5(2) (2)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计算题. 如

3、P8 第 8 题: 150*18.7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2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连乘、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在练习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出现回生现象。主要是竖式写法与小数乘法混淆,错将小数加减法也把末尾对齐,所以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回忆起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第六课时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反思: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

4、解答“25*3.2*12.5“题时, 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 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 7.8*9.9,7.8*99+7.8 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商大于 1课后反思: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特别是第 4 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

5、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二)商小于 1教学反思: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 3 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 0 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

6、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3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1、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2、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困惑:学生在预习后质疑“为什么 7.65/0.85 越除越小?”(韩荆国)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关注方法,同时还关注结果,关注了与以往知识的不同点,好!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得

7、通俗易懂呢?本课的两道例题并未涉及到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转化为小数除以整数这种类型,所以许多学生在学完例题后错误的以为一个数除以小数只能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针对这一现象我补充了专项针对性练习:说说在计算下列除法算式时该怎样移动小数点?5.98/0.23 19.76/5.2 21/1.4 1.9/0.045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尽快掌握方法,教学效果较好!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

8、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 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小数除法的练习课堂小记:我将练习第 8 题与第 3 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

9、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 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 3 题第 1 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 3 题第 2 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 12 题.200、100+X300 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9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如教材 62 页第 3 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 X 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

10、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学生质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 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 4 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 “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2”呢?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 “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

11、的不是同样的物品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 1 与规律 2 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

12、为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 XA=B 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 57 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 1 的学习过程之中。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2、教材 57 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 58 页。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13、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今天上课一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儿歌如下:解方程首先要写解方程首先要写“解解”,X X 每步都不能离,每步都不能离,10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检验的习惯要牢记。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一人书写格式有误,一人方法掌握不牢。第四课时第四课时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 ax

14、=b 及 ax=b 方程。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 2 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 X 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全班就仅剩1 名同学(林晓蒙)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 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

15、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 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 5X=1.5 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 5 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 ax=b 及 ax=b 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

16、性质教学好呢?第五课时第五课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虽然教师用书上明确写出: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 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为了分散难点,这里暂不要求写设句。但考虑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X”代表含义不明,且与稍后学习的规范格式不符,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提高了作业书写格式要求,反馈情况良好。由于本班近 1/3 的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XX 比 XX 多(少) ”的条件,无法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所以下次再教时在练习环节中会补充看下列句子写出等量关系式的练习。如:今年比去年长高了 8 厘米。第一根比第二根短 3 米。11现价比原价优惠了 45 元长江比黄河长 835 千米。要先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