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044601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现在人们对于国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清朝末期,欧美国家的固有学术,即在当时所谓的“西学”在经过改良之后传入中国,为了作出区别,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观念。国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最近一次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可是对于 国学的定义确实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般来说,能称“大师”者应该是能集大成的典范者,那么能被称为“国学大师”者自然也应该达到相应的德行标准。然而,一个百家讲坛就已经使得不少只通一门之术者博了“国学大师”的桂冠,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在很多书店的畅销榜上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类的图书。 “快餐文化”远比“传统文化”有市场。目前这种国学热闹景象并不能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目前的国学热更准确的讲应是国学经济热,而非

3、国学研究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弟子规 、 三字经 、 论语是经典之作,却不知道这些经典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意韵隽永,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诗词,更写不出一句有意境的词句来。在人类进入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以国学的精华部分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才是胜过金山银海的圣果。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国学标准,有助于国人潜心研究国学,而不是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什么是国学的争论中,如果实在无法界定什么是国学

4、的话,那也不妨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 “不赞成用国学一词” ,换句话说就是取消国学这一说法,把相关文化学术具体化。现在能讲授国学的也就那么二十位老先生,国学师资后继乏人。今年已是 81 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说法。常教授也是个毕生都在潜心做学问,而且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的学者,但是当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时,他很生气,并且他还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大师吗?20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半个是钱穆。 ”试问,如今声名显赫、数量繁多的国学大师们与章、钱相比,若何?在一个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的时代,国学想真热,而不

5、虚火,恐非易事啊!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当然只有当年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国学热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研究热、国学学习热,否则要想再指望出现梁启超、鲁迅、章太炎、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家来把底蕴深厚的“国学”传承与发扬光大肯定很难。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总目全书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

6、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 18 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

7、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行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

8、“孝”用天道, 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 ,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

9、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 ,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 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

10、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 弟子规 入则孝亦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

11、实有全面的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 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部分内容摘于国粹学报 、 叹国学之现状 、 百家讲坛孝经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

12、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孝经 ,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13、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 ;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

14、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 。认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