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04407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目 录一、引言.3二、个人信息概念及泄露渠道.4(一)个人信息概念.4(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4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违法犯罪及危害.6(一)电信诈骗犯罪.6(二)网络盗取犯罪.8四、个人信息安全防患的对策.9(一)立法打击滥用个人信息行为.9(二)严厉打击利用个人信息的非法犯罪行为.9(三)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10(四)规范收集网上个人信息资料主体的行为尺度.10五、结语.12参考文献.132题目: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和犯罪预防初探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个人信息安全状况逐步恶化,利用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的现实情况,从个人信息泄露方式入手,探讨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打击利用个人信息违法的

2、犯罪以及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关键词:个人信息 泄露 犯罪 危害 防范3一 、引言当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情况也已呈蔓延之势,正日益严重地妨碍着公众的正常生活。不仅让当事人不堪其扰,更可能为刑事犯罪提供土壤。目前,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无处不在。刚拿到新房钥匙就有人上门推销装修、新房没住上一年就有中介问“ 你的房子要不要卖 ?” 、保单刚要到期就有人向你推销保险、刚住进医院的产房就有婴儿用品推销员的电话追了过来。包括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资料不经意就会被公然暴露在世人面前。中国

3、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曾做了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网友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现在更是出现了明码标价售卖个人信息的情况,甚至在某些网站只需输入搜索的人名,就可以立即查到此人的信息,甚至包括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婚姻状况、犯罪记录等个人重要信息内容。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泄露出去的信息往往被犯罪分子利用。目前,利用个人信息进行敲诈、诈骗的案件已成高发态势,防不胜防。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4二、个人信息概念及泄露渠道(一)个人信息概念个人信息,从字面上解释为有关个人一些状况的信息。更严格的定义是有着特定内涵的法律概念,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本人的信息

4、。“公民个人信息” 具体包括:姓名、年 龄 、身份证号码、职业、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家庭成员等个人基本资料;用户不愿被公开浏览、传递的私人文件,如照片、录像等个人文件数据;固定电话、手机号码、通信地址、e mail 等个人联系方式;个人财务账号,如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和密码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如此隐秘的私人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据全国人大代收集用户信息;消费者在就医、求职、买车、买房、买保险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调查,个人信息泄露渠道广泛: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或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或银行卡时填写

5、的个人信息被出售;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或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链接;名片代印机构储存的大量个人信息被泄露;物业泄露业主信息;废旧电脑磁盘恢复数据等等。归结起来,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主要分5为两个方面:1、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个人自愿填写,后被不法商人以盈利为目的收集而销售。例如,08 年被媒体曝光的“分众事件” :仅 一个分众无 线传 媒技术有限公司就掌握了中国 5 亿多手机用户中一半的信息。该公司对机主的信息进行详尽分类,细致到机主的性别、年龄、消费水平等,以“精确” 发送“广告”短信到个人。2、非法窃取个人信息。一些专门的木马或病毒,能够轻易侵入私人电脑,监视所有的电脑操

6、作并作记录,由此获得了网络银行、游戏的账户密码,轻松支取银行账户中的存款盗取游戏中的装备,有的甚至能够完全操纵计算机,打开计算机上任何文件夹,查阅所有文件。6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违法犯罪及危害不法分子获得大量甚至详细的个人信息后,在作案过程中便能轻易获得受害人的信任,骗取受害人的钱财,使得诈骗等犯罪得以成功实施。一些进行恶意人肉搜索的个人或组织也通过非法使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当事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损害。当前,个人信息遭泄露后所带来的危害最要体现在电信诈骗犯罪和网络盗取犯罪方面。(一)电信诈骗犯罪电信诈骗犯罪,是以利用手机、小灵通、固定电话、网络IP 电话发布虚假信息

7、, 骗取当事人数额较 大财物的行为。以下是常见的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发布虚假消息实施诈骗的种类及手法:1、电信欠费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电信局职工拨打被害人固定电话,称被害人固定电话被窃打,并已严重欠费,将被害人电话转接给所谓的公安局,让被害人核实,假冒的公安人员谎称被害人个人信息泄露,并称公安机关可为其冻结账户,确保银行账户资金安全;最后,犯罪嫌疑人通过手机通话指挥被害人在附近的 ATM 银行机上或柜面进行转账操作,诱使被害人到 ATM 机前按要求将卡内的钱转至犯罪嫌疑人的银行账户内,并迅速异地取款。72、购车、购房退税诈骗:犯罪分子事先通过其他手段获取购车、购房人详细资料,以国税局或财政局工作人

8、员名义用电话或短信方式联系被害人,谎称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被害人可享受购车或购房退税,并留下所谓“服务电话”或“ 领导电话” 以骗取被害人信任,一旦被害人与上述电话联系,即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其到 ATM 机进行假退税真转账的操作。3、冒充熟人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拨 打被害人电话冒充其外地熟人朋友或关系单位熟人(首次拨打,往往是以“你猜我是谁” 、“还记 得我吗 ”等语言“套磁” 骗取被害人信任),谎称来沪出差办事,以出车祸、嫖娼或赌博被抓、家人住院等理由,要求被害人通过银行汇款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4、虚构绑架或事故诈骗:犯罪分子通 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人及其子女、亲友的电话号码后

9、,以移动通信公司进行线路检测为名或者连续播打被害人亲人手机,让受害人子女或亲友暂时关闭手机,然后拨打电话恐吓被害人谎称其家人被绑架,并模拟被绑架人的哭声、叫喊声,在有意长时间与被害人手机保持通话状态的同时,骗取被害人向指定的银行帐号汇款。或是先迫使受害人子女或亲友关闭手机,然后拨打受害人电话,谎称其子女或亲友发生事故急需手术,需要先缴纳一定数目的医疗费,在受害人紧张、急切又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核实的情况下,迫使受害人进行汇款从而受骗。85、冒充亲友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了受害人亲友的 QQ 号 码等网上联络方式,网上冒充受害人亲友向其借钱,有的甚至将受害人亲友的视频聊天录像播放给受

10、害人观看,以达到取信受害人的目的。(二)网络盗取犯罪网络盗取犯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利用木马软件使被害人的计算机成为可以被随意控制的“肉鸡“ ,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开设网址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上银行、虚假慈善或虚假交易平台等网站,骗取网民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和密码,从而盗取网民的银行存款。9四、个人信息安全防患的对策信息的流失,让个人隐私成了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如何保 护 个人信息,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 问题。在加强对民众日常安全防范宣传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一)立法打击滥用个人信息行为2009 年

11、 2 月 28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相关条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 对单 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另外, 个人信息保 护法草案已呈交至国务院,该草案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禁止任

12、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随着这些相关法律颁布实施,打击个人信息滥用的行为将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二)严厉打击利用个人信息的非法犯罪行为10随着当前利用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的局面,公安司法机关应以相关法律为依托,严厉打击这类社会影响大、群众深恶痛疾的犯罪活动。首先、针对此类案件高发态势,应加强打击力度,提高破案效率,尽快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及时消除社会影响并挽回经济损失,对其他犯罪分子也能起敲山震虎的作用。其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打击此类犯罪的行动和成果,揭露此类犯罪的作案手法,教育引导群众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三)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13、个人信息被泄漏、盗用和滥用,是与许多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极差有着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泄露了个人信息。如接受陌生人的问卷调查留下的姓名、电话、职业等信息;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加思索地填写的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这都是对个人信息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因此,个人要时刻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务必要加大防范力度,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四)规范收集网上个人信息资料主体的行为尺度收集网上个人信息资料,必须是其法律规定的职权与职责范围内的行为。这不仅是法律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网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

14、前提和基础。同时网上个11人信息资料使用时应有告知当事人的义务,必须在所有者或合法提供者的同意后方可使用。12五、结语目前,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状况十分严重,擅自披露、非法转卖个人信息现象十分普遍,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内监管差,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方面。今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出台、行业内自我监督机制的增强,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高、技术防范手段的完善,这些现象必将有所好转,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必将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13参考文献1吕艳滨.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几个问题J.当代法学.20062 秦玉海. 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违法犯罪问题的初探.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