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ths****5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5页
文档ID:59034347
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_第1页
1/5

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新体育课程标准小学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摘要摘要: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指由强化左侧肢体的训练逐步过渡到均衡发展双侧 肢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运用实验比较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测试 法和行动研究法,研究通过强化学生左侧肢体逐步到双侧肢体平衡发展的体育 训练,来开发学龄儿童的大脑潜能,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应变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全脑型”人才实验表明:无论在左侧、右侧和双侧肢体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全面提高上,还是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文 化成绩和创造能力上,均比以传统的单一的强化右侧肢体体育训练为主的教学 效果好关键词: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全脑型体育 、教学效果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左右侧肢体的活动是由左、右侧脑交叉控制的,左脑控 制着人体右侧的神经和感觉,是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主要进行逻辑思维,是“ 知识脑”;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的神经和感觉,主要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 是“创造脑”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脱颖而出,若像老一辈靠手艺好、循 规蹈矩、踏实苦干,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如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才 能不被市场所淘汰一个民族的兴旺,更与其是否有创新精神息息相关创新 、超常规思维、跳跃式发展,新思想新理论的出现,这一切都主要依赖右脑功 能的开发和利用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思考,而是以 跳跃的形状和形象思考待完成之后,再努力将它们置换成语言 ”很显然,爱 因斯坦是一个善于挖掘右脑潜能并使左右脑联合和谐工作的人美国心理学家 劳伦兹指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长期 以来,人们的工作模式、交际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是利于左脑发展传统的教育 过程中,从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特别是各种文化的 考试,也都是有利于左脑的发展而右脑的潜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造成儿童 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本研究试图采用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左侧肢体 逐步到双侧肢体的平衡发展来开发右脑潜能,使之与左脑的相互补充和协调, 培养和发挥儿童的创新能力,塑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竞争实力的全面发 展的“全脑型”人才为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提供可靠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时间:2004 年 9 月——2005 年 2 月。

2.2 研究对象:本实验研究对象为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小学五年级学龄儿童,分 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 44 人,其中男生 24 人、女生 20 人;对照班 43 人 ,其中男生 24 人,女生 19 人 2.3 研究方法是实验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行动研究法 等 3.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全脑型全脑型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模式模式 3.1.1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以强化左侧肢体训练为主逐步过渡到双侧肢体均衡发展的体育 教学新模式3.1.2 实验思路实验思路 :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先强化左侧肢体逐步到双侧肢体 的平衡发展,达到开发左右脑潜能之效果,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后使之成 为全脑型人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发现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和“游戏 学习”为特点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身心健康、情感体验和 社会适应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3 锻炼部位锻炼部位:以上肢运动为主,下肢和全身运动为辅,其中以各种形式和方法 进行手指运动,特别是注重精细运动的研究和开发,因为这种活动对人的大脑 起着较好的刺激作用 3.1.4 运动器材选择运动器材选择:以小器材(含自行开发的)和球类为主,其它器材为辅, 根据学生个性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水平目标,因地 制宜、因材施教。

3.1.5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结合新课标,树立“健康第一”、 “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一开始 必先强化左侧肢体的训练,遵循“左强右弱”原则,但不能盲目从左,而忽视了 双侧肢体的平衡发展 3.1.6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优先选择能锻炼双侧肢体且符合学生身心、年龄和性别特点的教 学内容,特别是选择能刺激指尖、平衡发展两侧肢体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有实 效性的教学内容,要针对两侧肢体的平衡发展水平进行选择如可选手指游戏 、单侧体操、球类游戏、体育游戏、手工游戏等等作为教学内容,也可根据学 生水平选择传统的教学内容,强调左则肢体的运动即可 3.1.7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创造自由解答的学习环境、建立刺激丰富的活动环境和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 氛围,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自由操作让孩子体会到创造活动中失败与成功的喜 悦及收获同时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1.8 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提倡一帮一、自由组 合与抽签合成小组为主体,鼓励多种形式并存 3.1.9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水平一、二、三为标准,注重教学过程中 的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以鼓 励表扬为主,启发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及客观评价同伴的同时,也对教师进 行合理评价,从而养成良好的评价观 3.1.9.1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3.1.9.1.1 身体机能指标: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 3.1.9.1.2 运动技能指标:左手拍球、右手拍球、双侧手轮换拍球、立跳、立卧 撑、象限跳 3.1.9.1.3 文化课学习成绩指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 3.1.9.1.4 心理健康指标:打点测试(简单反应时) 、划数反应测试(注意力) 3.1.9.1.5 社会适应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 3.2 学生文化成绩比较学生文化成绩比较 表表 1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 3 门主科学习成绩比较表 组 语文 数学 英语 别 X S t 显著性 X S t 显著性 X S t 显著性 1.5 8 无无 1.01 无无 1.1 无无实验班 85.76 5.6 88.28 5.84 86.89 5.7 对照班 84.27 6.9 86.84 7.39 84.65 7.44 表表 2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后 3 门主科学习成绩比较表 组 语文 数学 英语 别 X S t 显著性 X S t 显著性 X S t 显著性2.83 ﹡﹡ ﹡﹡2.06 ﹡ ﹡2.26 ﹡ ﹡实验班 88.23 5.25 88.82 5.17 88.95 5.1 对照班 84.41 6.75 86.20 5.33 85.61 5.95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师、试卷等外在因素均相同情况下,表 1 和表 2 显示,实 验前实验班成绩比对照班稍好,但经 T 检验 P>>0.05,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实 验班的三科文化成绩均比对照班高,语文成绩平均高出 3.28 分、数学成绩平均 高出 2.62 分,经 T 检验 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英语成绩平均高出 3.3 4 分,经 T 检验 P<0.01,具有极显著性意义表明了运用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 进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龄儿童的文化科成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较 表表 3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体质》优秀增长率比较表组 别 人数 优秀 % X2 显著性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6.22 ﹡ ﹡实验班(前) 44 9 20.46 19 16 0 实验班(后) 44 20 45.45 16 8 0 表表 4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生体质》优秀增长率比较表组 别 人数 优秀 % X2 显著性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1.04 无无 对照班(前) 43 8 18.61 20 13 2 对照班(后) 43 12 27.80 19 11 1 (注:按注:按《《标准标准》》测试项目:身高测试项目: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立定跳远、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立定跳远、50 米米×8 和体前屈。

和体前屈) 表 3 和表 4 显示:实验班后测优秀率比其前测优秀率高出了 24.99 个百分点, 经 X2检验,P<0.05,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班的后测优秀率虽然比前后测远高 出 9.19 个百分点,但经 X2检验,P>>0.05,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了运用全脑型 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学生心理效能(注意力)比较学生心理效能(注意力)比较 表表 5 对照班实验班实验前、后学生划数反应与打点速度比较表 指 划数反应时(右侧手) 打点速度(左侧手) 标 N X(秒) S t 显著性 X(秒) S t 显著性 0.46 无无 1.72 无无 实验班(前)44 90.95 8.38 41.53 7.08 对照班(前)43 90.05 10.72 43.85 5.45 3.37 ﹡ ﹡ ﹡ ﹡2.93 ﹡ ﹡ ﹡ ﹡实验班(后)44 73.99 12.18 35.66 6.67 对照班(后)43 80.83 9.43 39.53 3.63 用划数反应和打点速度来反映学生的心理效能。

表 5 显示:实验前学生划数反 应时、打点速度经 T 检验,P>0.05,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后,学生划数反应时 和打点速度经 T 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性意义表明全脑型体育教学模式 是通过对左侧肢体的强化逐步到强调双侧肢体的平衡发展,能开发学龄儿童的 心理潜能,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效能 3.5 上肢、下肢和全身运动技能提高比较上肢、下肢和全身运动技能提高比较 表 6 显示,实验后,30 秒左、右和双侧手拍球(上肢)次数,实验班比对照班 平均分别多 18.52、17.37 和 13.04,经 T 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性意义;1 0 秒象限跳(下肢)次数,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多 4.49,经 T 检验,P<0.01, 有显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