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01579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王洪秋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 年- 第 3 期 查看本文时间 2010-10-21 22:03:57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即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并导向未来社会的根本旨意,脱离价值取向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将会导致实证化和庸俗化倾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不断挖掘其价值向度,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 价值取向自 20 世

2、纪 80 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界所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严格来说,主体性就是主体所潜在的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充分表明了现实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这种意义的价值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取向,而它的实质即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价值向度的深刻内涵与传统哲学孤立地、抽象地追寻作为“世界的统一性”的终极存在以及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显著特点是立足现实生活实践追寻终极存在、终极解释与终极价值,实现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

3、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超越传统哲学的内在根据。马克思批判的价值取向,大体涉及如下方面:将哲学的主题和使命由仅仅“解释世界”置换为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合理地“改变世界”本体观念指向的是世界的“终极存在” ,本体观念的展开和论证,具有对世界进行“终极解释”的意义。传统哲学把本体论看作第一哲学,把本体诠释看作哲学的全部或最基本任务。因而,传统本体论乃至整个传统哲学,都不可能真正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或漠视人或抽象地、片面地理解人,因而都难以达到对人的本性的真正把握,并最终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即便是传统本体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尽管他也论证了劳动对人的解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他终究把实践、劳

4、动只是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范围,而不可能真正以改造世界为价值目标。传统哲学只是“解释世界” ,这并不是指它着重于“求真”,即认识、解释世界的本原、本质、结构、发展动力及客观规律,而是指它把现实问题变成观念问题,甚至变成对现实的辩护。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把本体论看作众多哲学问题之一,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61 页)。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传统哲学的主题存在根本差异,即由“解释世界”置换为“合理地改变世界” ,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本体论的实践转向,使本体论第一次真正密切关注人及其生存世界并对之

5、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批判。将哲学的关注重点转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哲学漠视人及现实生活世界,它只是从自在的意义上关注物质与精神本体,关注自然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定自然本体但不局限于自然本体,而是更关注社会本体,并把自然本体提升到社会本体的高度来加以考察,特别强调对于社会本体和人的生命本真意义的把握。马克思把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看作实践改造的对象,明确地界定了自己新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 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第 128 页) 。马克思把存在区分

6、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并主张从社会存在出发考察自然存在的意义,将其统一于自然世界通过人的劳动而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卓越贡献。将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由实体主义思维转变为实践论思维方式传统哲学遵循的是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实体中心主义。而马克思则从人的实践来理解“本体” 、 “本原” 、 “存在”问题,认为离开人的实践的所谓“客观存在” 、 “本体” ,对人来说是不存在的。马克思的突出贡献和优势在于,把一切现实的与人有关的存在都“当作实践去理解” ,认为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参加到并影响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促成了它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

7、运动,促成了人属世界向属人世界的持续转换。 将合理性追求融入哲学问题的探索之中,强调事实与价值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传统哲学的主旨在于寻求对于“无人之境”的描述和说明。马克思则自觉地将合理性追求融人本体论探索之中,克服了传统哲学割裂事实与价值的局限。马克思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作为一种批判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它的真实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能够达到所谓终极存在、终极解释或终极价值,而是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的指向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永远保持一种实践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识,其根本旨趣在于合理地改变世界,促进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

8、学批判包含双重意蕴: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论的立场,对传统本体论作了合理的批判;二是马克思在批判传统本体论中形成了社会存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具有“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意义。上述双重意蕴,昭示出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及其价值取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研究的问题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表明了必须根本改变黑格尔式的神秘主义的提问方式,根本置换研究的问题域。既反对古代哲学家用宇宙解释世界的方式,也反对以自然主义和发生学的态度纠缠于自然界的“先在性”问题来追溯世界的本体,他强调从实践论角度、坚持事实与

9、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来思考问题,认为脱离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本体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合理批判和超越,意味着传统哲学的真正终结,它使任何重新回到传统哲学的企图都是哲学倒退。它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在积极地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断地受到种种严重误解。其实,从马克思本体论批判角度看,正如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其唯心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一样,马克思的新本体论与其唯物辩证法也是内在结合的。不仅如此,由于马克思本体论探索的实践论的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本体论、辩证法也不是外在于人

10、及其社会实践的。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马克思哲学具有五位一体的基本规定性,即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人道性(为人性)。其中,唯物性是最为基础性的,而实践性则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与其他特性内在结合的“人道性”则鲜明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和价值取向,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地位、价值和个性的特殊关注,以及对于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强烈追求。它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及其整体发展在批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对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的全面、深入的探索,明显地促进了他对人、感性、实践、劳动、主体、主体性、价

11、值、客体、中介、自然、社会、历史、规律、自由等基本范畴的理解,并促使他逐步确立了实践的观点和“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思维方式,最终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哲学,与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等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互渗性,它的创立和深人发展,促进了并必将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发展。它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形态的哲学更好地对话马克思通过本体论批判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但马克思哲学从来反对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 ,包括自身的话语霸权。我们应当承认,现代哲学是多元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伟大的现代哲学,这并不排斥现时代还有其他许多哲学形态。于是

12、,如何与其他形态的现代哲学展开有效对话,就成为一个课题。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展开对话,提供一个重要维度和新的对话平台。随着人类生活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现代西方哲学自觉地关注人类生存问题,他们“追问存在” ,呼唤人文精神。而有些学者则采取质疑态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展开切实有效的对话。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元哲学的立场、方法来深人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把握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规律及其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批判地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视角、思维方式、方法论等方面的合理内容,进而深入理解马克思

13、哲学的当代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它有助于我们从本体论的高度合理把握当代人类社会与实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在我们的时代进行本体论批判,需要遵循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论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按照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立足于对人的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从本体论的深层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使本体论和实践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双重基础上展开有机动态统一的进程,促进人的意志、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超越和人类社会的健全、完善。三、当代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来审视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与措施以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有利于实

14、现人类的发展与解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的意蕴审视当下价值,切实培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性价值当今中国在扬弃“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大同”目标之后,应该确立何种文化价值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的理路,应顺理成章地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尽管市场经济尚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历史阶段,它只是相对于前一历史阶段的“人的依赖关系”而言,才赢得了个人独立性的某种相对发展。在马克思的价值视界中,它甚至还处于“异化的”历史阶段。然而,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市场经济社会却是实现“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由此可见,历史赋予市场经济

15、的意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培育个性的独立人格、主体精神与自主能力,为更高历史阶段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市场经济价值精神对个性的培植,相对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国情来说,更具有迫在眉睫的深刻意义。众所周知,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体系中,个人的地位被湮没无遗。建国以后,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在质底上是指令经济社会资源由政府配置,官员的意志起很大作用,个人的价值仅被定位于“充当整体计划所需的螺丝钉” 。于是,个人因失去许多自主活动的机遇,很难谈得上主体地位与自主能力的构建。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如果不经过一个由市场经济对个性价值的补课、重构过程,要实现“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

16、理想社会,无异于痴人说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的意蕴展望未来远景,深刻批判“物的依赖性”造成的人的异化商品关系使金钱成为人们交往关系的通项,这种关系通项的普遍有效性,导致了人们对它的盲目崇拜,甚至使它上升到神圣和神秘的地步。似乎人们在金钱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从它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于是,拜金主义应运而生,甚至蔓延为相当数量的人的价值共识。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同商品生产是分不开的。 ”(资本论第 1 卷,第 89 页)拜物教(即拜金主义)是一种异化,它说明:人在“ 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获得的尚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新的外在于人的异化关系。拜金主义对人的异化具体表现为人的生存意义的异化、人的生存思维的异化和人的生存手段的异化。依照“人类解放”的历史视野,异化是人类自由本质演进所必然伴有的现象,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本性。由于实践的本性在于不断地扬弃外在世界对人的给定性,不断创造出属人的新世界,因此,人在自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