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004071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纠纷处理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劳动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及索赔对象1 1、劳动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劳动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1 1)基本法律法规基本法律法规1、宪法宪法第 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宪法第 4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2、劳动法律这主要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劳动方面的基本法律与一般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

2、法、公司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3、劳动行政法规这主要是指国务院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如工伤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工保护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事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4、司法解释这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如何具体适用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如 2001 年 4 月 16 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 年8 月 14 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0 年 9月 14 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3 年 1 月

3、31 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等。5、地方性法规各地人大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很多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性法规也是各级人民法院审理劳动案件时应当依照的法律依据。如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江苏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等。6、部门规章主要是指国家各部门制定的与劳动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居多。由于目前我国劳动法体系还不是很完善,部门规章就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如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企业经济性裁判人员的规定、集体合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7、地方劳动规章主要是指省、自治

4、区、直辖市及其所在地的市以及公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2 2)劳动争议处理的时效规定劳动争议处理的时效规定在劳动争议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想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仅仅知道哪些机构负责处理劳动争议,知道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还不够,还必须要知道一些重要的程序性问题:时效、举证和管辖等。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都是没有时间限制。劳动争议双方随时可以协商和调解,而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对于劳动仲裁而言,其时效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27 条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27 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

5、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1、劳动仲裁的时效是 1 年,而且不溯及既往。2008 年 5 月 1 日之前的劳动争议处理的时效

6、,适用“旧法”规定的 60 日;2008 年 5月 1 日之后的劳动争议,适用 1 年的仲裁时效。如下图所示:分界点:2008 年 5 月 1 日仲裁时效是 60 日 仲裁时效是 1 年2、劳动时效的起算点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或者根据一般常理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为劳动仲裁时效的起算点。3、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断因为法定情形的出现导致以前进行过的仲裁时效期间归于无效,待法定情形消失后,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这些法定情形主要有:(1)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主张权利,如要求协商、申请调解;(2)当事人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如向有关

7、部门投诉、向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4、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止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则仲裁时效中止,待法定情形消失后,仲裁时效继续计算。(3 3)劳动争议处理的证据规定劳动争议处理的证据规定1、证据规则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过程中,证据规则主要有以下两个:(1)谁主张,谁举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6 条以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 17 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则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该主张也得不到争议仲

8、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的支持。(2)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与案件有关的某些事实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因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此种做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6 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3 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

9、项的通知 第 2 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3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考勤记录;(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1)、(3)、(4)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要对以下事实负责举证:(1)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用记录,如登记表、报名表等;(2)考勤记录;(3)员工手册;(4)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路及计

10、算劳动者年限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5)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6)缴纳社会保险记录;(7)其他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的对案件审理有重要作用的证据。2、证据形式我国民事诉讼法将证据分为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自来哦、鉴定意见、电子数据、勘验笔录等八种法定形式。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上述八种形式都会涉及。(4 4)劳动争议处理的管辖规定劳动争议处理的管辖规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21 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

11、,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8 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上述两个法条,我们有必要对“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合同履行地”进行分析。1、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12条对“用人单位所在地”作了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同时,在劳动争议诉讼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参照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

12、高法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的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也就是说,我们在认定“用人单位所在地”时,除了注册地、登记地外,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也可以成为管辖地。2、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12条对“劳动合同履行地”作了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另外,案件受理后,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多个争议仲裁委员会都有管辖权的,由先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以下为管辖的补充内容:以

13、下为管辖的补充内容:一、劳动争议的仲裁管辖一、劳动争议的仲裁管辖(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一)劳动争议的范围根据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 2 条规定,劳动争议的范围是:(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二)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原则(二)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原则地域管辖地域管辖又称地区管辖,以行政区域作为确定劳动仲裁管辖范围的标准,地域管辖

14、又分为三种:1、一般地域管辖。指按照发生劳动争议的行政区域确定案件的管辖,这是最常见的方式。2、特殊地域管辖。指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当事人之间的劳动争议由某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如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3、专属管辖。指法律法规规定某类劳动争议只能由特定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如在中国境内履行于国(境)外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只能由合同履行地仲裁委员会管辖;又如,一些地方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由设区的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指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的分工和权限。一般分为:区(县)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区内

15、普通劳动争议;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外商投资企业或本市重大劳动争议。移送管辖移送管辖指劳动仲裁委员会件受理的自己无管辖权的或不便于管辖的劳动争议案件,移送有权或便于审理此案的劳动委员会。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规定,区(县)级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报送上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处理。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指两个劳动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的管辖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报送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由上级部门指定管辖。涉外管辖涉外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 265 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在中华人

16、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有代表机构,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或者代表机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据此,中国公民与国(境)外企业签订的劳动(工作)合同,如果劳动(工作)合同的履行地在中国领域内,因履行劳动(工作)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 2 条第四款规定精神,由劳动(工作)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二、劳动争议的诉讼管辖二、劳动争议的诉讼管辖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裁决不服,持劳动争议裁决书依法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这种诉讼形式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对劳动争议的最终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