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简短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997999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简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简短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简短教案中学语文简短教案中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要及时进行教案的设计,下面中学语文简短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一、导入课文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

2、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 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陶,13 岁开始写诗,15 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 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 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 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 年在决斗中被杀害。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共写抒情 800 多首,

3、如著名的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 致大海 致诗人;叙事诗茨冈 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 ”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 ,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

4、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三、写作背景1824 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

5、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四、分析鉴赏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一)第 1、2 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第 1 节:“自由奔放” 、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写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与美丽的形象;第 2 节:“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

6、,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即将与大海离别,诗人对大海至为留恋。诗人把大海视为知己,所以,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这里,大海这一意象无疑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海发出的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其实正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二)第 3 节至第 7 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 3 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诗人开始了回忆。由于沙皇

7、*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第 4 节:再次写大海的美好“阴沉的声调” 、 “深渊的音响” 、 “沉寂” 、 “激情” 。第 5 节:写大海的双重性格。第 6 节: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 ,并用“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 ,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8、!第 7 节: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 “却未能如愿以偿” ,为此诗人长久地“苦恼心伤” ,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悲愤地呼唤“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三)第 8 节至第 13 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这六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

9、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四)第 14、15 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致大海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羡慕与依恋: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所以,诗人热爱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所以,诗人羡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 ,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10、,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诗人更依恋大海。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五、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六、特点分析: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