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899353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政体概要概要期末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日本政体概要浅谈摘要 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 3900 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关键词 日本政体;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比较一、日本政体

2、特征国家宪法:日本国宪法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 ,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 。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国会,众议院 480 席,参议院 242 席。选民为 20 岁以上的国民。二、日本政体构成天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恢复了天皇的统治权,并通过明治宪法确

3、立了近代天皇制,强调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帝国议会和内阁对天皇只起协赞作用。支持天皇的基本支柱是财阀、军阀、地主豪绅、官僚政客。他们借天皇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战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天皇行使有关国事行为,如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及公告举行国会总选举等等,都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和承认。新宪法的这些规定,不仅使天皇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所

4、谓天皇是现人神的神秘观念。7战前皇室费用不受国家限制。战后根据新宪法的规定,皇室的一切财产属于国家。皇室的一切费用必须列入预算并经国会议决通过。皇室的机构有:皇室会议-由皇族两人、众议院及参议院正副议长、内阁总理大臣、宫内厅长官、最高法院长(最高裁判所所长)等十八人组成。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审议皇位继承、摄政等有关皇室的重要事项,并作出决定。皇室经济会议-由众参两院正副议长、内阁总理大臣、大藏大臣、宫内厅长官以及会计检查院长官等八人组成。由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审议有关皇室经济等事项,并作出决定。宫内厅-掌管皇室及有关天皇国事行为等事务,并保管国玺。它直属于总理府。国会日本的国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

5、,根据 1889 年明治宪法于 1890 年开始设立的,称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它仅对天皇起赞助作用,权力非常有限。战后,帝国议会改为国会。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参两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普选产生,其定额由法律规定。众议院议员任期四年,但众议院提前的解散时,其任期随之结束;参议院议员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半数。在众议院被解散时,参议院同时休会,但在紧急需要时可举行临时会议。国会除每年召开一次常会(为期约 150 天)外,如经任何一议院全体议员 1/4 以上要求,内阁必须召开集临时会议。在众议院被解散和重新举行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之日起 30

6、 天内须召开国会特别会议。除特殊情况外,国会会议均公开举行。国会两院分别设正、副议长各一人,由各议院选举产生。两院分别设有若干常设委员会和特别委员会,国会的议事活动大部分是在这些委员中进行的。国会的主要职权是:制定宪法和法律;组织和监督政府;审核和批准由内阁编制提出的财政预算以及和外国缔结的各种条约等。凡法律案,除宪法有特别规定者外,经两院表决通过后便成为法律。众议院通过的法案在参议院作出不同决议时,如经众议院出席议员2/3 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即成为法律(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通过两院协议会来解决) 。预算案、条约、协定等经众议院通过并提交参议院后,除国会休会期间不计外,参议院在 30天内不作出

7、决议时,即以众议院的决议作为国会决议。国会(主要是众议院)有权对内阁的施政方针等提出质询,监督行政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用通过不信任案或否决信任案的方式迫使内阁总辞职。日本国会中,众议院有议员 480 席,参议院有议员 252 席。7内阁日本的内阁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太政官制的中央政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1885 年根据天皇的敕令开始建立内阁,其下属行政机构称省(相当于我国的部) 。此时国家的最高行政权仍属于天皇,内阁仅仅处于赞助地位。战后,废除了天皇集权制的敕令内阁,改为议院内阁制。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是行政权的主体,一切负有行政职能的机关都必须在内阁的统一支配之下。内阁

8、由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但所有内阁成员都必须是文职人员,而不能是现役的武官。内阁总理大臣也称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他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并经天皇任命。内阁其余各国务大臣均由总理大臣任命(或罢免) ,但其中1/2 以上必须从国会议员中选任。战后以来,历届内阁绝大部分是由在国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即执政党)组成的,该党的领袖(总裁)便成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当然人选,其内阁成员也多半是从该执政党所属的国会议员(主要是众议院议员)中任命的。内阁除执行一般行政事务外,主要行使下列职权:负责执行法律,总理国务;处理对外关系;缔结条约;掌管有关官吏的事务;编制预算;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政令;决定大

9、赦、特赦、减刑,刑罚执行的免除及恢复权利。此外,内阁还有权对天皇的有关国事行为提出建议和承认;有权建议天皇解散众议院、召开国会;决定召开国会临时会议、参议院紧急会议等。内阁还负责提名最高法院院长及任命各级法官,向国会报告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等。 内阁行使行政权,集体向国会负责。当众议院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或否决了信任案,而此后 10 天内众议院又未被解散,则内阁必须总辞职。当众议院总选举后,首次召集国会时,原内阁也必须总辞职,然后向国会重新选举内阁总理,由新任总理组阁。内阁的组织机构由总理府及其下属外局(包括各委员会和各厅) 、12 个行政省以及内阁辅助机构,包括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和人事院等组成。

10、 日本现任内阁由总理大臣(首相)1 人、各省大臣(相)12 人以及各厅、局长官 9 人组成。三、日本政体形成背景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它促使日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经济、文化,最终使日本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融合下得到飞速得发展,但日本的政治制度却始终滞留在专制主义这条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道路上,并最终走向了军国主义。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政治道路偏差的源头正是明治前期的7政治选择。其后,无论是明治宪法体制还是军国主义,都是在明治前期政治选择的影响下形成的。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外国侵略势力不断侵入日本。面对着亡国的危险,日本人民迫切要求打击外国

11、侵略者,以期恢复独立、自由的国家。但作为当时实际统治者的德川幕府却始终选择妥协退让的政策,相继与西方列强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 日本过美利坚合众国条约 、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 长崎租地规则 、 改税议定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日本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天皇更倾向于抗击。这就使得要求抗击外来侵略的日本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希望能在他的领导下实现对爱来侵略者的反抗。在这样的情况下,倒幕派应运而生,他们要求推翻幕府统治,还政天皇。最终,倒幕派在 1867 年 12 月 9 日,以萨摩、长州两蕃的兵力把守皇宫,发布了事先准备好的王政复古大号令

12、,发动了一场政变。就此,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治开始走向明治体制。随着日本内战的不断深入,政治局势日益对天皇政权有利,政府中妥协大名、公卿的势力日益下降,而倒幕派领袖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成为政府的政治核心。随着各方实力的不断变化,以倒幕派为核心的天皇政府已不能满足于“公议体制” ,由列藩会议掌握政权的方案就此被他们否决了。1868 年 1 月 10 日,在向外国宣告成立新政府的国书中写道:“日本天皇向各国帝王及其臣民宣告:以前将军德川庆喜请求交还政权,业经诏准,以后天皇亲理内外政事。又以前的条约所用大君名称,今后改称天皇。 ”原来倒幕派与大名、公卿妥协下的“公议体制”已荡然无存。可见,从

13、这个时候起,日本政权真正开始走出幕藩体制,向中央集权过渡。但明治政府又在 1868 年 3 月 14 日颁布的五条誓文中第一条就说要“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议” 。且其后在 4 月 27 日公布的政体书中也明确表示要以五条誓文为依据来确定日本的大政方针和各种规章制度。在政体书中,明治政府确立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为“太政官” ,并且强调“天下权力归太政官” , “太政官之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则无偏废之患。 ”在太政官制度之下设立的中央政府机构中,在太政官之下设立“议政官” ,分上下局,行立法权;设立“行政官” 、 “神祇官” 、 “会计官”和“外国官” ,行使行政权;设立“刑法官” ,行使司

14、法权。且言“行政官”和“立法官”不可兼任。同时,从各府、藩、县选拔贡士充任议事员,进行公议。而对官吏进行公选制和轮换制。从这方面看,似乎明治政府想要建立一个合乎近代政治走向的民主政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所谓的三权分立、 “行政官”和“立法官”兼任,事实上却是议政官上局的主要构成分子议定中有两人兼任“辅相” ,即行政官的总理。故而,立法权和行政权7得到集中,三权分立之说也就只能是表面功夫了。而官吏公选更只是三等官以上的官吏互相“公选” 。由此,其民主可见一斑矣。在这样的政权体制之下,国家权力已日渐集中于中央。在内战中,随着京都政府实力的不断加强,而各藩实力的随之下降,天皇政府对各藩的统治力日

15、益加强,最终有实力废除各藩,形成一个绝对中央集权的国家了。君权专制政体对日本政治却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明治维新之后,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政治学说被迅速地介绍进来,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立宪政治、民选政府、社会契约论等学说为当时的日本民众广泛地接受。同时,日本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制度先进,日本要想“伸张国权,与外国对等交际” , “令彼凌侮之心永远杜绝” 。进而“与欧美各国在全球决一雌雄” ,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此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迅速发展,他们纷纷要求建立民主的民选政府。在这样的

16、环境下,本应是日本发展民主政治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此时天皇专权,以致在日本民众不断斗争下建立起来的明治宪法体制下的所谓的民主政府仍是天皇一手专权的社会,而仅仅是披了一张民主的皮罢了。这使得日本的政治近代化难以实现,最终促使了军国主义的产生。可以说,这在明治时期选择君权专制政体时已埋下了隐患。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 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 “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