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90715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版口腔病中医治疗(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病的中医治疗,一、口腔医学的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口腔医学许多方面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口腔疾患最早的文字记载于殷墟(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中,其中有关于口腔疾病的最早的文字记载。,黄帝内径关于口腔疾病的论述灵枢肠胃篇记载:“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反映了当时对人体解剖的认识程度。灵枢忧患无言论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阐述了咽喉,会厌,唇,舌、悬雍垂各部位与发音的

2、关系,对其功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颈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八八,则齿发去。”这是口腔生理方面,关于恒牙萌出时间的论述,所提出的女子七岁,男子八岁,乳恒牙开始交换。女子21岁,男子24岁智齿萌出。这些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二、中医口腔常见病症释义1、宣,露也。牙宣,以牙龈萎缩,齿根宣尽,牙齿松动,经常渗出血液和脓液为特征。若不及时治疗,日久可致牙齿脱落。也称齿龈宣露,是因气血不足,风邪乘虚, 龈肉腐烂,永不附着齿根所致。临床多见于牙周病。 2、衄

3、.衄为非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病症。齿衄,以牙龈浮肿,出血为特征。此手足阳明之经,及足少阴肾家之 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肾之余”也。临床多见于牙龈炎。 3、斑:斑为局限性口腔粘膜的异常,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可为暂时性或持久性。如粘膜白斑、粘膜红斑和粘膜黑斑等。 4、破:口破指大小疮破溃形成大片灰白色糜烂面或口角一侧或两侧发生微小横行的皲裂,自觉轻微灼热干燥。成年人口破,分虚实,艳红为实,淡红为虚。实则满口烂斑肿,虚则斑白不肿点微稀。多见口角炎、唇炎、舌炎等。,5、疮:指口腔粘膜长期而反复出现粟粒大小的小水疤,疤疹破裂后形成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层小溃疡,可

4、单发或多发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局部有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10天左右自愈。由于口疮多见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上乘, 各经传变所致,临证当从三焦辨证论治。本症多见复发性口疮、疮疹性口炎。 6、糜:口糜。指口腔粘膜糜烂或浅在小溃疡。覆以白色假膜,常有轻度 口臭及尖锐疼痛。本病由于心脾两经蕴热深重所致。多见于复发性腺周围炎、扁平苔癣糜烂型等病。 7、疳:凡口腔内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不多,经久不愈者称为疳。临床多见于口疮、牙疳、舌疳。 8、菌:是一种炎症引起组织增生病症。.因高起如菌状,故名。如牙菌、舌菌等。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色如菌,此为火盛血热而兼气滞引起。,9、岩:凡病变部肿

5、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破溃后疮口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故名之岩。根据所生部位有舌岩、唇岩、牙岩等。 10、风: “风为百病之长。 ”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 根据其特性,以风来取名 的疾病多数为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患。如唇风,以局部红肿、痛痒干燥,日久开裂,溃烂流黄色液体为特征。唇风多生在下唇,因阳明 胃经火热上攻所致。初起局部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痛。 11、痧:痧指皮肤出现片状红点如粟。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临症指南 医案按语 中说:痧者,疹之 通称,有头粒如粟. 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有传染性,如烂喉痧,其特征是发热,咽喉发炎,全身性点状红疹,继以大片皮肤脱渭,即今

6、称猩红热。 1 2.瘟:瘟指感受疫病之气而发生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素 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如鸿鹅瘟,即疼腮。,13、痰:大多发于皮里膜外,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如痰包发生在舌下,为一结肿状包囊,表面光滑,质软。呈淡红色,内含稠粘如鸡子清样之液体,无疼痛感。 1 4、痈:“痈者,雍肿状”。为皮肉之间之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且易肿易脓,易腐而溃,不伤筋骨而易治。临床多见上腭痛 (悬痈 )、垫舌痈、牙痈等。 15、疔:疔字初见于内经“高梁之 变,足生大丁。 盖丁与疔 同。泛指一切体表疮疡急而较小者。疔肿初发时,突起如丁盖,

7、故谓 之“丁”。其形虽小而根较深,如牙疔是指发生在门齿牙眼的红肿疼痛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为阳明 胃经热毒所致。 16、漏:凡溃疡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象滴漏一样,故名日漏。漏通 瘘。瘘管指体表与脏器之 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如涎痰。有外涎 痰 (涎液流 至面颊部) 及内涎疾 (涎液流入口腔,进 食时涎液增多) 之分,此外 尚有穿腮瘘、穿龈瘘, .,三、脏腑学说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脏腑是人体发挥生理功能,产生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口腔能正常行使功能,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口腔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反应。,1 心与口腔中医脏腑学说认为心开窍于舌

8、,舌为心之苗,心与舌的关系密切。灵枢脉度: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血脉,心的功能正常,心血充足,脉道通利,舌体得其濡养,则味觉灵敏; 心藏神,住主中君,心神清明,则舌体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心的病变,在舌上亦常常有所反映。素问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不能言。”心藏神,痰火扰心,心神妄动,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火上炎,上攻口舌,常致口舌生疮,红肿疼痛明显。临床上治疗复发性口疮、舌炎等口腔疾病兼见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脉数等症者,均以清心泻火为大法,导赤散为主方 并加减化裁使用,疗效尤为显著。,2 肝与口腔中医脏腑

9、学说认为肝主疏泄,既调节气机,又调畅情志。肝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舒畅,诸疾不生。又肝藏血,肝所藏之血又通过人之血脉周流全身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使它们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口腔亦能根据自身的生理需要接受肝血的补充和调节,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又肝主筋司运动,筋与颞颌关节、牙周韧带关系密切,肝血充足,疏泄有度,则筋力强健,颞颌关节运动灵活,牙周健康,牙齿牢固,还能耐受疲劳,并能很快地缓解疲劳,故肝又 称为“罢极之本”。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 抑郁,肝脏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疾病的性质。临床上常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致口腔疾病,轻者舌体肿胀麻木疼痛; 重者气

10、血凝滞,积聚成块,发生口腔肿瘤。这些口腔疾病多从肝论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法,颇有成效。,3 脾与口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又主肌肉,故人的食欲、口味、口唇的色泽常常可以反映脾精、盛衰和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脾气健旺,运化正常,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健水谷易于转化为精微上输于口,则口唇红润光泽。故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口腔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的濡养。若脾失健运,精气不化,水谷精微不足,口失所养则见口唇淡白无光泽。脾在液为涎,涎即是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是由脾精、脾气化生而成,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促进食物咀嚼和消化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

11、脾气健旺,涎液化生正常,上行于口,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不溢于外。若脾虚不运或脾气不摄,涎液化生有余,不能自行收摄而溢于口外,多见于小儿,称为“滞颐”。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若积于唇下则为唇核,即西医所说的粘液性囊肿。若积于舌下可致痰包,即西医所说的舌下腺炎和颌下腺炎。若聚积口腔黏膜之下,又可形成痰湿热毒类型的肿瘤。若脏腑功能衰退,脾之气阴两伤,脾气虚则涎液化生无源,脾阴虚则阴津匮乏不充,两者均可导致涎液分泌减少而口干舌燥。西医的舍格伦综合征、老年口干症在一定程度上病机与其相似。,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内湿、外湿皆易困阻脾气,致使脾气不升。湿浊内蕴,困阻中焦,则食欲不振,还可出现口味异常,如口甜、

12、口腻、口淡等。若湿浊久而不除则郁积化热,湿与热结而成湿热,进一步阻滞气机,又可导致气滞血瘀,最终形成“脾虚血瘀、湿热上攻”的病理机制。临床上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等出现糜烂者,中医辨证多属本型,根据“脾升则健”,“脾燥则升”的理论,治疗多从脾入手,治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常用茯苓、白术、太子参、黄芪、当归、赤芍、牡丹皮、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鸡内金、焦三仙等进行加减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稳定病情,还可以延长复发间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4.胃与口腔中医理论认为“涎出于脾而溢于胃”,涎液的正常分泌溢出,是在脾胃功能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完成的,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成,可以反映胃

13、气的强弱。景岳全书: “上牙所属足阳明也,止而不动; 下牙所属手阳明也,嚼物则动不休。”可见牙齿的坚固有赖于胃土的固济。饮食入口后,需先经口齿舌的咀嚼、研磨后,再进入胃肠,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后,才能化生成精 微物质,为人体提供物质基础,两者在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胃的功能正常,则牙龈健康,牙齿牢固,咀嚼正常,消化吸收更容易。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以下降为顺。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浊气上蒸于口腔,可见苔垢,口臭; 若胃火炽盛,上炎于口,常见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牙龈 出血肿痛等症状。临床上常用清胃泻火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5 肾与口腔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

14、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牙齿为“肾之所终,髓之所养”,“夫齿者,为肾之标,骨之余也”。以上论述说明牙齿的生长发育均由肾之所主。反之,齿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肾精、肾气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牙齿从牙胚、生长、萌出、更替直至脱落均由肾气主宰,由此说明肾与牙齿、口腔有着密切的关系。肾气及肾精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肾精、肾气不足时,在小儿表现为牙齿发育迟缓,不能按时萌出和脱落,影响全口牙列的整齐性; 在

15、成人则表现为身心早衰,及早出现牙周炎的症状,如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和早脱等,故临床上常以补肾填精益髓法治疗牙周炎。,四、中医对口腔常见疾病的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 心炎上火型:临床特点:舌上或两颊部口疮反复发作,溃疡表覆黄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红肿热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妥,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薄黄,脉细数。治疗原则:清心泻热,生肌疗疮。选方:泻心导赤汤加减。,某男,33 岁,未婚,因口疮反复发作四年,加重一个月,口剧痛不能进食,来我科就诊;症见:舌尖上及口颊两侧如绿豆大溃疡 4 个,灼痛剧烈,不能进食,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苔薄黄,脉细数。查:舌尖部有直径 0.5c

16、m溃疡一个,口颊两侧各有一个直径 0.2cm 大小溃疡,四周红肿,基底凹陷,溃疡表面覆盖黄苔,此因心火积盛,循经上炎所致,治宜清心泻热,生肌疗疮。方用泻心导赤汤加减,拟方如下:黄连 5 克、生地 12 克、竹叶 12 克、木通 10 克、生石膏 30 克、炒山栀 10克、赤、白芍各 15 克、灸甘草 6 克,每日一剂,上药服 4 剂后,口疮疼痛减弱,能吃流食,服药 7 剂后复诊,口腔疼痛已不明显,溃疡面缩小,表面黄苔转白苔,上方去黄连、石膏,加黄芪 30 克、白芨 10 克,再服 7 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复发。,2 阴虚火旺型:症见:口疮反复发作,疼痛不堪,溃疡表覆白苔,中间凹陷,四周隆起,神疲

17、颧红,口干不饮,舌淡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数。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阴生津疗疮 。 选方:六味地黄丸加减,某男,55 岁,既往有慢性肝炎十余年,近二年患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方治疗不满意,疗效不显;来我科就诊,就诊时可见牙龈和舌边缘各有一个溃疡如绿豆大小,中间凹陷,四周隆起,色淡红,轻度疼痛,有灼热感,舌干口燥,手足心热,腰漆酸软,时有自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脉细数。症属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养阴生津疗疮。处方:生、熟地各 12 克、山药 10 克、山萸肉 10 克、泽泻10 克、丹皮 15 克、土茯苓 20 克、知母、黄柏各 10 克、南、北沙参各 12 克、麦冬 10 克、虎杖 20 克、生黄芪 20 克、白芨 10g克、灸甘草 6 克服上方 14 剂,口疮愈合,症状消失,随后用六味地黄丸加服一月,巩固疗效,随访两年未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