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解剖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990423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盆解剖1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骨盆解剖1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骨盆解剖1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骨盆解剖1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骨盆解剖1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盆解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盆解剖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盆的应用解剖,金鼎,骨盆的骨性结构,骨盆由左右髋骨与骶骨和尾骨借左右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和骶尾联合以及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连接成盆状,成为躯干下部的骨性结构 骶骨岬和两侧髂骨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结节形成一环形线,称界线,线上部分无骨性前壁称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属腹部;线下为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四壁均为骨性,其内外表面为肌肉和筋膜覆盖 骨盆腔内容纳泌尿、生殖和消化器官以及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骨盆有保护盆腔器官及传递重力的作用 男女骨盆因功能不同(分娩)而有明显的差异 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较男性有增加的趋势 骶髂关节四周包绕着坚韧的韧带和肌肉组织,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复合体 正常情况下,人体直立时骨盆

2、向前方倾斜,骨盆上口平面与水平面形成一个角度称为骨盆倾斜度,约为50到60度骨盆下口平面与水平面形成约15度角。,Subtopics go here,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左右各一 骶髂关节属滑膜性微动关节,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两个关节面凹凸不平相互嵌合 其关节腔方向由后内斜向前外,关节囊虽较为薄弱但关节周围有6个方向不同的韧带组成稳定关节的坚韧结构,男性骶骨耳状关节面的形状类似倒置的“L”形,女性则短小且坡度较大,呈“C”形 第1骶骨构成大部分的耳状关节面,第二和第三骶骨主要构成关节面长斜状部分的坡面,此处变异较多 耳状关节面覆盖有透明软骨,其厚

3、度比对侧髂骨关节面上的纤维软骨厚3倍 有研究证实髂骨关节面也有透明软骨覆盖,且比纤维软骨多,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结构特点是有大量呈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较小而少,常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HE染色切片中,胶原纤维染成红色,纤维束间的基质很少,呈弱嗜碱性,软骨囊则呈强嗜碱性。,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分布较广,成体的关节软骨、肋软骨及呼吸道的一些软骨均属这种软骨。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透明软骨间质中的纤维为胶原原纤维,含量较少,基质较丰富。,骶骨呈倾斜状,底部朝向前上。由于身体重量与地面反作

4、用力关系,使得骶髂关节紧密相接 骶骨底运动朝向前下,而骶骨内侧面的运动朝向后上。这种排列与拱桥上拱心石作用相似,所施加的压力越大,其抵抗力就越大 骶髂关节的关节面并非为矢状面,而是呈螺旋状 耳状关节面的上后方较前上方宽大,而其下方的前部较后部增宽。这种解剖学上的结构特点,可增加骶骨屈伸时的稳定性,而骶骨的主要运动是屈伸,年轻者也可出现明显的骶髂关节退行性变。这种退变与活动度和疼痛有关 对骶髂关节形状,在概念上有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关节面扁平且光滑,而这只是在胎儿或婴儿时才有 随着年龄的增加,甚至在青春期的早期,关节面即可出现不规则,这在男性中更为明显 青少年时关节面的边缘出现不规则,以后逐渐发生

5、融合,一些老年标本则完全融合,这表明骶髂关节面的变化是由于终身不断增加的应力作用于骶髂关节的结果,研究发现即使是同一标本,其左右侧骶髂关节面的形状和方向,都会有明显的差异。骶髂关节中,骶骨关节面呈凹面,而髂骨关节面呈凸面,应用照相技术研究骶髂关节的轮廓时发现,骶髂关节面非常复杂,每个相对应的关节面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骶髂关节面摩擦系数是0.4,凹凸的增多是为了适应骶髂关节间强大的应力作用,可有效增加摩擦系数,应力载荷是骶髂关节面粗糙的主要原因关节面越粗糙,其摩擦系数越大,限制了关节面向前滑动。摩擦系数加大限制了骶髂关节间的运动。也就是说,骶髂关节面形状的功能是为了减少韧带系统的应力,以增加骶髂

6、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的韧带解剖,骶髂关节部环绕着几条复杂的大韧带,限制着骶髂关节运动 骶髂关节的前1/3是真正的滑膜关节,其余由韧带组成 骶髂关节部韧带包括骶髂关节前韧带、骨间韧带、骶髂关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髂腰韧带。骶髂关节及及周围的骶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以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骶髂复合体。骶髂韧带非常坚强,能维持骶骨在骨盆环上的正常位置。骶棘韧带能防止一侧骨盆的旋转,而骶结节韧带能防止骶骨在矢状面上的旋转。骨盆环的完整性主要靠后方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 骶髂关节功能是将人体行走和跑跳时上身重量传导并分散至下肢 骶骨和髂骨的结构、骶髂关节面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附近的韧带

7、肌肉组织等,都影响着骶髂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质 这些解剖结构的作用是增加骨盆环的稳定性,使骶髂关节的活动减至最小。,骶髂后韧带 对抗横向旋转力量 骶髂前韧带髂腰韧带骶棘韧带 对抗横向垂直力量 骶结节韧带,骨间骶髂韧带,Mears 骨盆三柱结构,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髂腰韧带,骶棘韧带,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关节的肌组织,作为活动骶髂关节主要动力的肌肉,它与韧带和筋膜将腰椎和骶髂关节连为一个整体 韧带和筋膜是一些肌起始部,同时稳定着脊柱和下肢 静止和活动时,肌对骶髂关节面产生压力,构成了自身支架系统 自身支架系统对骶髂关节适应人体在各种活动时,克服对骶髂关节面造成巨大剪切力起重要作用,是稳定

8、骶髂关节的必要结构。肌收缩活动不会引发骶髂关节的活动;相反肌收缩会造成腰骶部组织结构的紧张,有效增加了骶髂关节载荷时的稳定性,即对抗骶髂关节部强大的剪切力 故腰和骨盆的肌痉挛可造成骶髂关节处韧带张力和应力的增加,结果是骶髂关节的活动度减少,而不是增加,骨盆周围肌群,包括背肌、腹肌、盆底肌、下肢肌肉的一部分。,背阔肌,位置:位于腰背部皮下,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最大的扁阔肌。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 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C8)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并协助吸气。,竖

9、脊肌 (骶棘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三部分。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两侧,充 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呈长索状。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神经支配:竖脊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C1-L1) 止点:棘肌止于颈、胸椎的棘突;最长肌止颈、胸椎 的横突和颞骨乳突;髂肋肌止于肋骨的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腹直肌,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长度平均26cm,中点宽度8cm,肌纤维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10、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 (T7L1)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协助呼气。,腹外斜肌,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铡面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固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腹内斜肌,位置:位于腹

11、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神经支配:髂腹下神经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腹横肌,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神经支配:髂腹股沟神经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腰方肌,位置: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为长方扁肌。 起点:起于髂嵴后部第25腰椎横突。 止点:止于第12肋骨、第12胸椎体和第14腰椎横突。 神经支配:腰神

12、经前支(T12-L3)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第12肋骨下降,助呼气。并参与维持腹压。,髂腰肌,位置:位于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为单羽肌,髂肌呈扇形。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神经支配:腰丛神经(L1-L4)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阔筋膜张肌,位置:位于大腿前外侧,被股阔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L4-S

13、1)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臀大肌,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L4-S5)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臀中肌和臀小肌,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均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L4-S1) 功能:近固

14、定时,使大腿外展;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梨状肌,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梨状肌上孔和下孔,两孔中均有血管、神经通过。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肤去。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S1-S2),有称梨状肌神经的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4闭孔内肌: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由坐骨孔出骨盆止于转子窝,骶丛分支(L5-S2)支配,其功能是使髋关节外旋。 5闭孔外肌: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

15、后方止于转子窝,闭孔神经及骶丛分支(L2-S5)支配,其功能是使髋关节外旋 6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转子间嵴,骶丛分支(L4-S2)支配,其功能是使髋关节外旋。,盆部的血管,(1)髂内动脉及分支,脏支,壁支,膀胱上动脉 膀胱下动脉 子宫动脉 直肠下动脉 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2)骶正中动脉 (3)直肠上动脉,(4)髂内静脉及其属支,臀上静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闭孔静脉,膀胱静脉丛,盆部的神经,(1)腰、骶神经,闭孔神经、腰骶干、骶丛及分支,盆壁、臀部、会阴和下肢,(2)内脏神经,骶交感干 骶副交感神经,下腹下丛,盆内脏,骶交感干,盆内脏神经,骶

16、丛,上腹下丛,下腹下丛 (盆丛),骶髂关节错缝的概念及命名,“骨错缝”分两种情况,一指骨关节之间,由于不同损伤,使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微小错缝。这种改变的半脱位很轻,在X线摄片上还无法反映。但解剖结构病理改变以后,影响到生理机能,出现肿胀疼痛;二是比较严重的,骨缝发生参差不齐或半脱位,在X线片上可以显示,肿胀疼痛也比较显著 其他称呼:多有争议,小关节半脱位、小关节滑膜嵌顿症、小关节绞锁症、小关节扭伤、小关节紊乱症及小关节综合征等称法,名称虽各有异,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处,故常为一谈,检查所见,查体可见髂后上棘凹陷(或高凸),位置上移或偏下 骶髂关节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腰骶肌紧张,骶髂关节处稍肿胀,可触及椭圆形筋结或条索状物、明显压痛,叩击患处反跳痛 部分患者股内收肌明显紧张,该肌在耻骨的附丽处明显压痛 4字试验、床边试验、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骨盆旋转试验,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影像学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