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987977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 治)(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类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约占28%(42分左右)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65%(98分左右) 第三部分时事 约7%(10分左右),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 约53%(80分) 辨析题 约13%(20分) 简答题 约20%(30分) 论述题 约14%(20分),考试内容,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二、唯物论 三、辩证法 四、实践论 五、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概

2、念和问题,1、概念: 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主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要求:理解性地记忆,难点解析,(1)、哲学和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难点解析,(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例: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难点解析,(3)主观唯心主义和

3、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派生的,是这些精神的显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物的精神) 例:我思故我在、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强调人的唯心主义,强调物的唯心主义,难点解析,(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

4、立和固定不变的。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还是否认,承认就是辩证法,否认就是形而上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分为不同的哲学派别。,二、唯物论,(一)、物质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3、运动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客观性 表现,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规

5、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二)、意识,1、概念(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控制、调节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

6、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2、由此原理得出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什么?,(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辩证法,(一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客观性的理解: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下列体现联系客观性的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瑞雪兆丰年 168就是一路发,(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例如:,下列成语、俗语中,最能体现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是: A、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D、金无足赤,人无完

8、人,(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1、什么是矛盾? (1)、矛盾的含义 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统一体。 例如:上下、左右、高矮,(2)、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非根本原因。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的作用:第一,内因是根据,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根

9、本动力;第二,外因是条件,即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或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也是科学划分事物的依据,练习,下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成语是: A、物及必反B、乐及生悲C、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E、因人而异F、因材施教 G、良莠不齐H、张冠李戴I、看菜吃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表

10、现为两者密不可分:第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第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例如我们常说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原理运用的成果,是普遍性(马克思理论)与特殊性(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共性与个性的结合。,(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

11、盾。,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还使得一对矛盾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多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练习,下列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是: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

12、。 胡子眉毛一把抓 好钢用在刀刃上 统筹兼顾 重拳出击、重中之重、中心论,(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为什么,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的含义 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是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根据。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结构、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是量变质变的关节点。,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

13、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把握好关节点度,练习,下列体现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的是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辩证的否定观 含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 内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质变;否定不仅是质变、飞跃,同时又是继承。,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全盘否定;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 3、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

14、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否定肯定(新)否定,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意义: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形式与内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3、原因与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

15、系。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预见性,有利于实践成功,4、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5、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指导我们既要从事物的现实性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又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四、实践论,(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趔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其本质特征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两者之间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要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