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8929909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基础课件-消化系统(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age 1,第5章 消化系统,教学内容和要求 了解:口腔组成;牙和舌的形态和结构;食管的位置和分部;小、大肠的分部;盲肠、结肠的 位置、形态和结构特征;食管和大肠黏膜的微细结构特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腹膜与脏器 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免费下载!,Page 2,理解: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空、回肠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阑尾的位置及麦氏点;胆囊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胃、小肠黏膜的微细结构特点;肝的微细结构;胰的形态、位置和微细结构;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上消化道的组成;牙式及咽峡的概念;腭扁桃体的位置;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食管的狭窄;胃的位置、形

2、态和分部;直肠、肛管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肝的形态和位置;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Page 3,图 5-1 消化系统概观 图 5-2 胸腹部标志线和分区,Page 4,第一节 消化管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自咽到肛管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图 5-3)。 (一)黏膜 黏膜由内向外分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Page 5,图 5-3 消化管微细结构模式图,Page 6,(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等。黏膜和黏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能扩大黏膜的表面积。 (三)肌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等处的肌层

3、为骨骼肌,其余各部为平滑肌。平滑肌一般呈内环、外纵排列,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某些部位的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括约肌。,Page 7,(四)外膜 咽、食管和大肠末段的外膜为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其余大部分则为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浆膜。,Page 8,二、口腔,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下壁为口腔底,上壁为腭。口腔向后借咽峡通咽,向前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当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仅借牙弓后方的间隙相通,临床上可经此间隙行插管术。,Page 9,(一)口唇 口唇分为上、下唇,两唇间的裂隙叫口裂。口唇的游离缘为皮肤与口腔黏膜的移行

4、部,称唇红,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呈红色,当缺氧时则变成紫蓝色,临床称为发绀。上唇前面正中的浅沟叫人中,上唇外侧的浅沟叫鼻唇沟。,Page 10,(二)腭 腭可分前 2/3的硬腭和后 1/3的软腭,硬腭由骨腭覆盖黏膜而成;软腭由骨骼肌覆盖黏膜而成,其后缘中央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垂两侧有向外下行的两对弓形的黏膜皱襞,前方的一对连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一对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Page 11,图 5-4 口腔和咽峡,Page 12,2.舌黏膜 呈淡红色。舌背的黏膜有许多小的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等。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

5、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钝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轮廓乳头最大,呈“”形排列在舌体背面后端。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含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在舌根背面的黏膜内有许多淋巴组织形成的突起,叫舌扁桃体。,Page 13,图 5-5 口腔底和舌下面的黏膜,Page 14,(四)牙 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骨内,可切断和磨碎食物,并对发音有辅助作用。 1.牙的形态和构造 2.牙的种类和排列 3.牙周组织,Page 15,图 5-6 牙的纵切面,图 5-7 乳牙和恒牙的名称及符号,Page 16,三、咽,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长约 12 cm。咽位于颈椎的前方,上端抵

6、达颅底,下端至第 6颈椎下缘高度续于食管。咽前壁不完整,由上到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 3部分(图 5-8)。,Page 17,图 5-8 头颈部的正中矢状切面,Page 18,(一)鼻咽 鼻咽位于鼻腔后方,它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外侧经咽鼓管咽口及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咽鼓管咽口是鼻咽侧壁上的一个圆孔,位于下鼻甲后方约 1 cm 处。在咽鼓管咽口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Page 19,(二)口咽 口咽位于口腔后方,向前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在咽侧壁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容纳有腭扁桃体。,Page 20,(三)喉咽 喉咽位于喉的后方,向前借喉口与喉腔相通,向下与食

7、管相通。在喉口两侧各有一梨形的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容易滞留的地方。,Page 21,四、食管,(一)食管的形态和位置 食管是一个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它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 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连于胃的贲门,全长约 25 cm,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3 段。 (二)食管壁的微细结构特点,Page 22,图 5-9 食管的位置和 3个狭窄,Page 23,五、胃,胃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Page 24,图 5-10 胃的形态和分部,Page 25,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

8、 1.黏膜 胃的内表面形成许多皱襞(图 5-11)。黏膜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不规则的凹陷,称胃小凹。,图 5-11 胃的黏膜,Page 26,图 5-12 胃壁的微细结构,Page 27,六、小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长 5 7 m,它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上端接幽门,下端连盲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3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长约 25 cm,呈“C”形包绕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图 5-13)。,Page 28,(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位居腹腔的左上部,占空、回肠全长的 2/5,它与回肠之间无明确分界。空肠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较丰富,活体颜色较

9、红(图 5-14)。,Page 29,图 5-13 胆道、十二指肠和胰,Page 30,图 5-14 空肠和回肠,Page 31,表 5-1 空肠和回肠比较表,Page 32,图 5-15 小肠绒毛纵切面 图 5-16 小肠腺纵切面,Page 33,七、大肠,大肠长约 1.5 m,包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5部分。主要 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并排出食物残渣。,Page 34,盲肠和结肠具有 3种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形成,3条结肠带平行于大肠的长轴排列,在盲肠的盲端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是因结肠带短于肠管,使结肠皱缩而膨出的囊袋;肠脂垂是结肠带附近

10、的脂肪突起(图 5-17)。这 3种结构是手术中区别大、小肠的标志。,Page 35,图 5-17 结肠、盲肠和阑尾,Page 36,(一)盲肠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长约 6 8 cm,位于右髂窝内。盲肠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上续升结肠,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其开口处有上、下两片黏膜皱襞,称回盲瓣(图 5-17),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Page 37,(二)阑尾 阑尾是蚯蚓状盲管,长约 6 8 cm。阑尾的盲端游离,位置不恒定。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3条结肠带汇集于此,故手术中可沿结肠带向下寻找阑尾。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又称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处

11、,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反跳痛。,Page 38,(三)结肠 1.结肠位置和分部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呈“M”形包绕在空、回肠周围。升结肠起于盲肠,沿腹后壁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曲形成结肠右曲(肝曲),然后移行为横结肠;横结肠向左行至脾下方,向下弯曲形成结肠左曲(脾曲),移行为降结肠;降结肠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至第 3骶椎前面续为直肠(图 5-1)。,Page 39,(四)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上端起于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达盆膈移行为肛管。直肠下部膨大,称直肠壶腹,其内面有 2 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直肠

12、横襞中大而恒定的一条,距肛门约 7 cm。直肠并不直,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图 5-18):与骶骨的弯曲一致,凸向后的是直肠骶曲;绕过尾骨尖,凸向前的是直肠会阴曲。,Page 40,图 5-18 直肠和肛管内面观,Page 41,(五)肛管 肛管上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长 3 4 cm。肛管内面有 6 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相邻两个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皱襞,称肛瓣。每个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围成的开口向上的小窝,称肛窦。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Page 42,第二节 消化腺 一、唾液腺,大唾液腺共 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图 5-19)。它们分泌

13、的唾液有湿润口腔、调 和食物及分解淀粉等作用。,Page 43,图 5-19 唾液腺,Page 44,二、肝,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具有分泌胆汁、储存糖原、参与物质代谢、解毒和防御等功能。 (一)肝的形态和位置 (二)肝的微细结构,Page 45,图 5-20 肝的膈面,Page 46,图 5-21 肝的脏面,Page 47,(二)肝的微细结构 肝的表面包有由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在肝门处随肝血管的分支伸入肝内,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图 5-22)。,Page 48,图 5-22 肝的微细结构(低倍),Page 49,1.肝小叶 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它呈多面棱柱体,高约

14、2 mm,宽约 1 mm。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很少,故相邻肝小叶常分界不清。肝小叶主要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组成。,Page 50,(1)中央静脉 是肝小叶中央的一条小静脉,其管壁不完整,有许多肝血窦的开口。 (2)肝板 是由单层肝细胞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肝板凹凸不平,彼此连接成网,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板在切面上呈条索状,称肝索。,Page 51,图 5-23 肝的微细结构(高倍),Page 52,(3)肝血窦 是肝板之间的毛细血管,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孔,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内皮外面无基膜。因此,肝血窦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肝细

15、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Page 53,(4)胆小管 是肝细胞之间的微细管道,它是由相邻两个肝细胞的细胞膜向各自的胞质内凹陷围成的,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胆小管。正常情况下,胆汁不会从胆小管溢出;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则溢入窦周隙,进入肝血窦,出现黄疸。,Page 54,三、胰,胰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胰位于胃的后方,平对第 1,2腰椎体高度,横于腹后壁。胰可分为胰头、胰体和胰尾 3部分,各部之间无明显界线。 (二)胰的微细结构 胰腺表面覆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的结缔组伸入胰内将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Page 55,图 5-2

16、4 胰的微细结构,Page 56,第三节 腹 膜 一、腹膜与腹膜腔,腹膜是覆盖在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薄而光滑,半透明状,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根据覆盖的部位不同,腹膜分成两部分:衬于腹、盆腔壁内面的腹膜,叫壁腹膜;覆盖在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叫脏腹膜。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腔隙,称腹膜腔(图 5-25)。,Page 57,图 5-25 腹膜腔矢状切面示意图(女性),Page 58,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根据腹、盆腔脏器被腹膜覆盖的情况,将腹、盆腔脏器分为 3类: (一)腹膜内位器官 表面几乎全被腹膜覆盖的腹、盆腔脏器为腹膜内位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及输卵管等。,Page 59,(二)腹膜间位器官 大部分或三面被腹膜覆盖的腹、盆腔脏器为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及充盈的膀胱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的腹、盆腔脏器为腹膜外位器官,如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胰、肾、肾上腺、输尿管、直肠中段及空虚的膀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