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29833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培新交流(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修订说明,主要内容,一、自然辩证法概论原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说明 三、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要点,一、自然辩证法概论原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绪论(1学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一

2、、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时)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思维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3学时)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

3、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4、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结束语,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说明,本次修改是“十八大“后,按照教育部要求在2012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保持原教学大纲的体系结构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修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1. 着重体现和增加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进入大纲的各个章节中。2. 针对教学大纲使用一年来给有关院校的反馈,特别是今年3月教育部社科司在各地召开了征求意见座

5、谈会,以及今年4月在合肥召开的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精神,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三、自然辩证法概论新教学大纲的修改要点,绪 论部分,1、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中,更加强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概括总结,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

6、部分,中国自然辩证法突出了其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在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的第三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增加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容。 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7、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思想为增加内容的核心指导。,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2)在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的第二目“人工自然观”和第三目“生态自然观”中,增加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这一思想。 主要指出了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和谐、不可持续的方面,因此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

8、,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2、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在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增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他们看来,大工业出现以前,科学发展以生产和技术为前导,“科学技术生产”间突出的是“生产技术科学”的作用关系,“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

9、定的。”,而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发现成为了技术发展的基础,“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这时,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生产”的作用关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在第二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一目“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增加了“科学具有双刃剑

10、作用”。强调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在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哪些思考具有优点,哪些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际学界特别提倡的思维方法。它的特点是探究和提出探究性问题。,强调创新不仅需要创造

11、思维也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检验其创新过程的思考是否可行、科学。所以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里是互补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增加了第四部分:思维的批判性 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批判性思考的最重要技巧之一,即提问探索性问题。非批判性思考在别人陈述想法和观点时,常常会轻易接受,不加思索;而批判性思考则会质疑这些陈述和观点的准确性,追问这些陈述和观点背后隐藏的涵义,扩展这些问题的广度。,强调思维的批判性,要求研究者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 概括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

12、研究结论和我们研究的过程做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述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4、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修改较多,具体修改如下:一是节的标题变动;二是某些目的标题以及目以下四级标题和相关内容的变动; 三是增加和减少了某些内容。,(一)节的标题变动,如:原先的第一节标题“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改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便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标题风格一致。,(二)目及以下四级标题的变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

13、建制,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3)在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主要增加了“体现国家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的内容”。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三)增加和减少某些内容,1、增加内容如:第一节增加了国外相关学者提出的未来社会发展理论,加强了马克思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发展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第三节增加了“从专家治国到公众参与”的相关内容。 2、减少内容注重减少与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相重复的内容。,5、第五章 中国马

14、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在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中,根据十八大报告,增加了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地位的阐释。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在“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中,根据十八大报告重新整理了条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三)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和谐发展,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六)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增加了协同创新的内容。强调“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以及协同创新。 指出协同创新是指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恳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