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926070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第2页,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的功能 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体系,第3页,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规定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比例等。 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中规定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第4页,第5页,学科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该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界定,对该课程目标、内容及各学段的安排的说明,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的规定。,第6页,课程标准的功能,是

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第7页,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光绪二十九年(农历1903年11月26日,公历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初等小学堂(5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高等小学堂(4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中学堂(5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第8页,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912年民国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中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废止“读

3、经讲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第9页,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920年1月24日教育部公布修正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确定了初等小学四年间纯用语体文,并正其科目名称为“国语”。 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国文”科单独设科以来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第10页,1949年以后,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此后于1956、1963、1978、1986、1992、2000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为何当时叫教学大纲? 大教学小课程 大课程小教学,第11页,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关联的,“与其说是两件事,毋宁说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从来没有也不

4、可能彻底分开。” 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或经验),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教授或对话或导游)。 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12页,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3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体系,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14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体系,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

5、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15页,课程性质,语文的涵义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第16页,语文的涵义,“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

6、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第17页,语文的涵义,语:语言、言语 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语文课程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 小学侧重语言文字、初中侧重语言文章(四种实用文体)、高中侧重语言文学,第18页,语文的涵义,语:语言、言语 语言是由千百万人的言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个体的行为和结果,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第19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

7、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20页,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 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 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第21页,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 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第22页,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在阅读中

8、,只有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细心体味,才能感悟到作品的表达意向、情感态度、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 进行文学创作,则是要通过语言,准确、细致、恰当地表现我们的生存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人们的精神诉求。 如果抛开语言文字因素来解读作品,分析作品人物和作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就会使文学的解读或创作失去依凭。 文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同时文学阅读与欣赏也有利于丰富人的语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趣味性,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第23页,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

9、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第24页,“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人文”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人对事物、环境等的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第25页,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是指事物、社会环境、教育等对人的

10、影响和作用。自然的、生物意义上的人在特定社会中,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接受文化规范,逐步形成与社会相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成为社会的人、文明的人。人没有经过文化的洗礼,缺乏教养,只有生物性,没有社会性,不能成为融入社会的文明人;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对人化育的结果不一样。,第26页,人对事物、环境等的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是指人在受到事物、社会环境、教育等“化育”的过程中所作的自主选择。对特定环境和教育的简单顺应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更多的人是在接受某种“化育”的同时,对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教育有主动的选择,甚至有所创造,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独立人格、精神追求和创造力。,第27页,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

11、意识,缺乏生存目的、价值标准和创造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规范、适应环境,那么这个人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对于人文性,需要同时关注文化性和个人性两个方面。人们高举人文性大旗,一方面强调文化,强调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关注,强调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第28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表现是,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化育”,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遵循社会文明的准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包括书写和表达的规范; 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选择,对语言的运用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书写和表达,

12、第29页,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求文明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趣味、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第30页,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可以解读为语文课程对于工具价值最大化与人文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追求。,第31页,于

13、漪:“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调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又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步入另一个误区。”,第32页,于漪:“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时侧重于语言文字,有时着力于思想内容,这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抓一头,丢一头。”,第33页,学生透过语言的理解,真切体会到语言中深层的情感,而透过情感的理解又会使学生不断感受到语言的内涵与魅力。 工具性的训练要浸染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人文情感的渗透和学习课文语言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工具性的训练因人文关怀而变得自然温暖,人文性的渗透因为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显得充实丰满。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