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896195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5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王洁)(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研修) 王 洁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1. 一个实例,与老教材相比,初三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这样一个内容: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别均为无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和水。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第一个探究课题。此时,学生学习化学尚不满两周。澄清石灰水的性质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对水也只有生活常识性的认识。但是从实验的角度看,要区别二者,途径很多,操作也简便。,“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哪里?” - 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一次教学实践,对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澄清石灰水和水的性质只是探究活动的载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是

2、通过初次实践尝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活动的常规模式,为今后类似教学内容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过少,于是将课题改成设计实验区别均为无色透明的澄清石灰水和水,允许学生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教学流程:,提前两天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并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课堂上学生资料与方案交流,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情况交流,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小故事,实验方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有几个情景却让人回味不已。,情景一:资料错了吗?,授课的杨老师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考虑到学生第一次做这样的回家作业(指回家查找资料和设计方案),杨老师特意在上课前

3、将学生查找的资料收上来细细看了一遍,发现有一位学生作业中有这样一条资料:“将澄清石灰水和水分别泼向墙壁,先干的就是石灰水,后干的是水”。杨老师过去从没听说这种说法,于是就给这一条打了一个“”。因为这个“”,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时没有提出这一方案。,课上,听课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向学生做了询问。,师:这个方法是你从资料上查到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 生:不是(自己)想的,是从一本书里面看到的。 师:那你想试试这种方法吗? 生:想。,在过去,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资料的来源必然越来越多,资料中也完全可能出现教师闻所未闻、无法

4、解释的内容。如何对待这些内容,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教学的“圣经”,书中的知识一直被视为绝对真理,因此,掌握课本中知识的老师也就成为知识的权威。由于教师教授课本知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测试考查课本知识,造成教师的权威地位一直得以稳固和强化。杨老师很自然地打下这个“”,显示出教师把自己作为知识的权威和评判者的习惯思维。然而,一旦游离到课本之外,老师的权威地位就开始出现危机。,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一个“”而承认自己是错的,她仍然“想”试试!她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信息的真伪,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非常希望培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就这个问题主动向老师提出

5、质疑或要求解释。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习惯提出问题),而这种习惯的缺失正反映了我们在教学中缺乏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鼓励。,教师教学设计里最后一部分科学家的小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教师选择这部分内容的原意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与我们长期以来通过说教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做法同出一辙。然而,科学态度的养成只能通过行为的强化,期望通过讲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做法,有如“纸上谈兵”,只能使学生对科学态度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很难进入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教师不

6、再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评判(了解但不判断),而是留待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情景二:我不知怎么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学生交流讨论,每一次交流发言学生都显得积极而有条理,但老师却感到有点紧张,在应对学生的发言时显得比较刻板,语言也有点儿单调。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有几组学生选择同一方案进行实验:分别测定石灰水和水的密度,因为石灰水的密度比水大(这个这个结论是学生依据物理常识得出的),通过比较密度可以区别这两种试剂。这个方案的常规操作过程是:分别称量同体积的石灰水和水的质量(至少要称四次,空烧杯的质量、试剂加烧杯的质量)再计算密度(或直接比较质量亦可),得出结论。,有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

7、的做法:分别将两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里,调零待天平平衡后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石灰水和水天平的指针偏转的方向就是密度较大的一方,烧杯中的试剂也就是石灰水(一次也不用称,步骤非常精简)。,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按操作规范,托盘天平的右盘应该放置砝码)显示出学生对托盘天平原理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而学生打破规范的举动也显示出学生的创造性。,然而,对学生如此精彩的思维,老师只是点点头,就让学生坐下了。课后,杨老师焦虑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发言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由于学生查找的资料不同,思维的方法不同,形成的答案也各有千秋,所以此时老师面对的是开放的问题。老师一方面需要判断学生

8、思维的合理性,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可能会出现的、自己预料之外的说法;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恰当地对学生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一系列需要教师同时考虑的问题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加上教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还不习惯,使教师感到“不知道该怎样说”。,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形成成熟的想法,我们感到这个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化的答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学识、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机智等等,都是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但这个问题也是在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后,都将会面对的一个广泛性的问题。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持续探究,将成为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催化剂。,情景三:这节

9、课的知识点在哪里,课上完了,听课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评课时,有的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知识点在那里?”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其他听课教师的注意。而对准备这节课的教师们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仿佛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在备课时没有人感到存在这个问题,但此时这个问题确乎是如此值得关注因为这节课中确实几乎没有过去必备的“知识目标”,或者说,没有过去意义上的“知识点”。课堂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只是学生进行研究的内容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研究落实石灰水或水的化学性质,而是着重总结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模式。,我们一直十分关注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对于上课的老师来说,准备一节课,首先就是确定这节

10、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再考虑如何体现出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等教学目标。通常能力的培养常常通过教学方法体现,而情感关注则通过科学史以及一些其他资料的展示体现。,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听完一节课,首先做的判断就是这节课是否达成了知识目标,随后再评判其他的目标(如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是否体现,再进一步关心教学方法是否为达成目标服务,是否合适。只要一节课的知识点都出现了,其他未能涉及,也仍然不能算失败。从这样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就不足为怪了。 ,2. 几点想法,(1) 知识与学习 (2)教学任务的分类 (3)两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 (4)提高思考力水平,(1)知识与学习,知识的冰山模型,明

11、确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 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默会知识(怎么想、怎么做) 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学习的新概念,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仍然是最基本的特征,所有的学习活动也紧紧地围绕这三个中心展开。人们似乎广泛地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是来自教师、书本和课堂,只有能够言传的才是知识;人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中的默会成分是人类的另一种知识,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默会知识学习。学习概念的变化、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将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书

12、本、课堂三中心。让学生学会在多种情境中学习.,明确知识,学生团体,默会知识,个体活动,集体活动,学习具有分布式的结构,现代学习方式主要特征是 主动性(我要学) 自主性(我能学) 差异性(按个性化的方式学) 体验性(在亲历和体验中学) 探究性(在解决问题中学) 合作性(在交流与分享中学),教学任务的三维结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活动式,接受式,(2)教学任务分类,存在于学科,也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应成为学习内容教师主导取向的接受式学生自主取向的活动式从一个角度对师生互动情况的简要描述衡量教学结果的关键性指标,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教与学水平,尊重学生差异的任务观,尊重学

13、生(需求、现状、发展可能) 要求学生(多元、适切、个别),教师,学生,儒家文化:尊师重教 ,主导性主体,发展性主体,在主导原则下取得新平衡是关键 学习是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不同作用可以整合、互补,有时也会抵触、,存于书本的 明确知识,存于实践经验的 默会知识,学生,教师,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现代信息技术为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新平台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崭新的学习技术,学习情境空前丰富 个别化学习出现新前景 更重要的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问题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读写的基础不单是言语,还有表象,它涉及形象和屏幕的表达和解读,信息量大为增加,

14、应强调信息导航搜索能力 推理不只是逻辑演绎,而且与利用手头的资料、 数据作出推断更加相关,应重视对资料、数据的质量与可信度的判断能力 学习不仅是听讲,还要基于研究、发现或实验,它们将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习的价值不单是传承知识,而且要体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这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3)两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已有知识 新的知识建立联系合理 实质,奥苏贝尔: 知识固着点的性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我国教师: 合适“潜在距离”的 严格的“变式训练” 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是有效手段,变式训练与不同教学水平的对应关系,标准题 封闭性变式题 开放性变式题 记忆水平 解释性理

15、解水平 探究性理解水平A B C A Y C A Y ZA B Z X B ZX B C X Y C,A. 条件;B. 过程;C. 结论,有意义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气质和能力),已有“ 工具” (知识、经验、判断力),新的“ 任务” (问题解决、项目实施),参与度,完成度,自行整合,开展尝试探究活动是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最近二、三十年来,接受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两种观点在“有意义学习”的主题下,有着明显的舍弃自身缺陷、汲取对方长处的互补趋势,两方对峙逐渐演变为前进过程中的两极张力。,就当前我国教学而言,拒绝机械接受、开发主动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技能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改革的主导原则。,活动式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突破打破以书本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实施中求知,拓宽了有效学习的课程渠道,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打破原有的课堂界限,传统课堂不断向社会和大自然延伸,“边缘课堂”内涵日趋丰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师教育的观念转变起到驱动作用,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或资料提供的伙伴,能者为师被师生在更高层面上所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