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880274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 高考古诗文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长沙市明德中学 蒋雁鸣,2016年全国I卷的古代诗文阅读的模块分为三部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下面就从三个方面,以近5年的试题为例,分析试题特点,紧扣语文核心素养谈谈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一、文言文阅读,(一)高考回眸,(二)命题特点,1、选文都是史传类,其中2012、2015、2016年均选自宋史 2、实词的考查多为选择题形式,近两年重点考文化知识类的实词;虚词的考查,新课标I卷多年未单独设题,但在断句、翻译题里涉及。 3、分析综合出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前两年为两道选择题,近三年为一道选择题。 4、断句题全国新课标卷近

2、三年连续设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5、翻译题必考,两句10分。,近5年的考查要点基本保持稳定,主要体现为对文言文阅读的核心能力(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和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筛选信息、内容概括)的考查。近两年加大了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 文言文翻译主要体现对重点字词(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修辞、语气、译法(直译、意译)等方面考查。,(三)备考策略,1、吃透考纲,明晰目标,把握考查重点。,考纲: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3、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4、。”这是从语言层面提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选修课程目标) 又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是从文学层面提出了学习古代作品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5、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修课程目标修改版)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选修课程目标修改版),又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

6、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是从文学层面提出了学习古代作品的基本要求。(6)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必修课程目标修改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

7、独特的精神标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

8、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按部就班,分点有序推进。,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节 文言文断句 第四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五节 翻译文中的句子第六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第七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3、紧扣教材,梳理知识,夯实基础。,考纲是纲,

9、教材是本。,(2015年全国卷I)0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解析:“帝”、“苟”、“死”各分,句意分。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解析:“俱”“面”“庶或”各分,句意分,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九年级上),(2014年全国1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

10、,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曾: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无”连用,译为“连都不(没有)”) 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016年全国卷I)0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近几年文化常识考查不超纲不超本不超常识。不必加重学生负担。,4、总结规律,掌握方法,突破重点。,人物传记高频词归类总结,明德中学 人物传记高频词归类总结.doc,5、精选材料,强化诵读和阅读,提升素养。,多读+精练 积累 语感 素养,命题的主要依据应该是教材和考纲。复习既要紧扣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又要研究

12、考纲和课程标准的最新动向,把准复习的方向。,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高考回眸,(二)命题特点1、诗歌的选材从体裁看,近五年全国卷选取三词两诗,诗词并重。纵观近年来其它各省市卷,尽管诗歌的体裁涉及到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散曲甚至其他样式的诗。但是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率占到近80。从题材看,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涉及到的古诗题材有闺怨、抒怀、伤春、赠别四类。这几类题材的特点是情景交融或情事交融,便于落实具体的考点要求。从时代看,全国卷选取的文本都是唐诗和宋词。,从作者情况看,全国卷所选五篇作品的作者分别是晏几道、陆游、无名氏、岑参、李白。对于晏几道(虽然小晏影响较大),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

13、而对于辛弃疾、岑参、李白,则非常熟悉。综合来看,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对作者的选择,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诗歌鉴赏既要关注名家名作,也要关注名家的非著名的作品,以及一般诗人的名篇。,2、考查的重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近五年的全国卷努力在涵盖这样的考查要点,其中形象、内容(包括情感)、手法三个方面都曾出题考查,语言方面暂未涉及。考查形象有2014年第8题、2015年第8题、2016年第8题;考查内容(包括情感)的有2012年的第8题和第9题,2013年第8题,2014年第9题、2015年第9题;2016年第9题;考查到手法的有2

14、012年第8题(起兴、借景抒情)、2013年第9题(典故)、2014年第8题(景与情)及第9题(动作描写)、2015年第8题(直接描写、间接描写)、2016年第9题(典故)。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并没有直接命题而是融入内容、情感的分析中。纵观近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始终是命题者的首选。,3、考查的综合性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是诗歌鉴赏的常规命题方式。为了强调诗歌鉴赏考查的综合性,高考诗歌鉴赏在出题方式常会出现两种新的形式:一是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考点”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二是

15、注重局部分析与整体感知的钩连。这两个特点在全国卷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2014年第9题:“末尾两句现了人物的什么样的情绪?如何表现的?”这道题综合了内容、情感、手法等多方面的考查内容。如2015年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道题以尾联发问,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整体认知,很好地注意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综合性也很明显。,三是诗歌的比较鉴赏。2015年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要求将所选诗歌与已学过的同作者的名篇进行比较,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考法在2016年全国卷丙

16、卷(全国卷III)依然出现(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式的鉴赏试题或突出一首诗歌的特点,或比较思想情感或艺术技巧的异同,或不同体裁诗歌做比较。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学生感觉做题难度大,全国卷I今年没有考,但复习时不应忽略。,1、研读考纲,明确目标,把握命题方向。,考纲: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梳理知识点,用足教材,重视迁移能力,教材涉及的诗歌主要艺术手法,教材涉及的主要情感,仔细研究课后习题,琢磨教材课后习题与高考题的内在联系。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