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880224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择题和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选择题 和主观题的 类型及解题指导,一、选择题 (一)、 时间型选择题有以时间推断其阶段性或阶段特征的,也有以时间为背景推导事件的,还有通过时间和事件来考查对事件意义的把握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维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 B. C. D.,D,(二)、 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

2、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是二者兼有;二是把题支和题干进行比较,看题支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支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支,才能当选。,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不同,具体表现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A B C D,B,(三)、材料型选择题,该题型是以文字材料、图片、地图、数据图表为载体而设计的选择题。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

3、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第一种是其主要呈现形式。,解题指导,一要认真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1.文字类,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致于今受其赐。微(如没有)管仲,吾其 被发左衽矣。”这主要肯定了管仲 (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B.维护了华夏族的文化C.辅佐

4、桓公,确立霸主地位 D.尊王攘夷,统一全国,B,解析 通过管仲、桓公、霸诸侯等信息,可确定材料对应的教材内容是:齐桓公的霸业,从“民致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进一步确定,孔子强调的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影响,A项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原因,C项是事实而非影响,D项“统一全国”不符合事实,通过筛选只能选B项。“被发左衽”是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发型与衣着的特征,而教材中讲到齐桓公称霸时,“攘夷”是其重要作为。孔子是说如果没有管仲,中原早就被少数民族征服了,华夏文化当然也就受到了破坏。,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

5、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 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 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C,2、图片型(图像型),下面图片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B,下图是一本

6、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A,3、数据图表类,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 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A,4.地图类,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 B. C. D.,解析 是1871 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C,(四)、因果选择题,因果型

7、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解法指导,(1)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与根本原因等。影响方面要分长远影响和直

8、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2)逻辑推理法,即要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另外,还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3)时间推断法,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4)理论法,运用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A 片面发展重工业和执行高速度,高积累

9、、高投资的工业化的方针B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C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人甩群众 D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B,西汉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其原因是儒家思想适应了 ( )A.大一统的需要B.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C.民族关系发展的需要D.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A,(五)、 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主要围绕历史概念进行命题,要求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基本概念的性质、内容、特点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此题型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是对这一概念的

10、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另一种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另外提供四个概念作为备选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其本质是”等。,二、主观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

11、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方法指导,1、读: 解题的基础 (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阅读材料。 ( 2)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3)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2、找:解题的关键,(1)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

12、全相反,但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定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3、答:解题的落脚点,(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 几问组成,每问的具体指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

13、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材料,必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客观辨析。 (4)书写规范、整洁,答案要点序号化,条理清晰。认真检查,及时改正。,例: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 答下列问题。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 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

14、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 000吨到10 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

15、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16、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 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