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8869863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6.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心理异常的学说(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异常的学说,需要重点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了解六种学说的基本理论; 掌握六种学说关于心理异常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了解六种学说的贡献以及适用范围。,学说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生物学说 第二节心理动力学说 第三节行为学说 第四节认知学说 第五节人本学说 第六节社会文化学说,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说,基本观点:认为内心冲突和童年经历是心理异常的根源,所强调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在舒适、安全的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其心理异常的症结。,一、简介,三个基本原则 精神决定论:心灵内部力量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作用; 这些力量通常是无意识地起作用; 这些力量呈现的形式受到童年经历,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深刻影响

2、。,二、弗洛伊德理论,(一)无意识矛盾冲突 (二)人格论 (三)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三、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四、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目的:帮助患者释放潜意识中不安和本我冲动,并把它们提升到意识层面来。爱德华大夫的潜意识冲突 治疗师的任务:解释患者潜意识中的内容,帮助患者勇敢地面对其一直回避、不敢面对的经验。,(一)治疗技术,情境安排 自由联想 梦的解析 移情的分析 阻抗的分析儿童精神分析治疗:游戏,(二)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不同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新特点: 更积极的参与治疗对话,面对面的接待患者; 更关注病人当前的生活,尤其是他/她的个人关系; 治疗时间更简短。,贡献:开创了变态心理学的先

3、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异常的理解。具体体现在:促进了研究视角的变化;搭建了正常和异常行为之间的连续性现代观点的舞台;开创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四、关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评价,局限性忽视和贬低了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意义;缺乏试验证明;取样没有代表性和文化偏见; 悲观主义。,第三节 行为学说,基本观点:心理异常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根据不同的行为学习原则,由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 三种学习模式: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一、基本学习模式,(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一)经典性条件反射模式,原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给被试

4、之后,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会引起被试反应。 巴甫洛夫的实验程序 基本观点:大部分异常行为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结果,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不恰当联结造成的。,华生的实验,恐惧行为的获得敲击声-无条件刺激小白鼠-中性刺激害 怕-无条件反应 恐惧行为的消退,华生实验中涉及的学习原理,泛化 消退:通过撤销强化行为的因素来减少反应。 分化:学习区分相似刺激,只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建立:依赖于操作行为及其强化的依随。,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心理异常的基本观点,心理异常是环境强化的结果,并认为治疗这些心理异常的关键是找出并去除导致异常的强

5、化物。有三种方法: 消退法 强化法 惩罚法,(三)观察学习模式,基本观点:心理异常得自于偏差的榜样,并认为 患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对正常行为来纠正自己的异常行为。 实验:1. “充气娃娃”实验2. 后续研究:成人或挨着充气娃娃安静的坐,或攻击充气娃娃,对这两种行为均没有给予惩罚或奖励。结果:看到成人攻击充气娃娃的儿童比那些没有看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二、行为学说关于心理异常的解释,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的实质是相同的,均是学习的产物; 对给患者贴诊断标签(如恐怖症、心境障碍)持怀疑态度; 学习在异常行为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重新学习有助于改变。,三、行为疗法,(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和行为治疗

6、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行为治疗 (三)社会观察和行为疗法:模仿,四、对行为学说的评价,贡献:从行为习得角度来研究个体异常行为的原因,为异常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局限:否认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内在的心理活动的分析,具有宿命论倾向,严重束缚了行为治疗的发展。,第四节 认知学说,基本观点:心理异常是心理加工过程的产物。 主要内容 一、认知理论 二、认知疗法 三、对认知学说的评价,第五节 人本学说,基本假设:现象学方法:从患者的观点和主观体验来认识世界;强调人类潜能和独特性主要内容: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 罗杰斯的人本主要观点三 人本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四 对人本学说的评价,

7、第六节 社会文化学说,基本观点:在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正常还是异常,均不能摆脱社会因素。 注意的一点是:社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主要内容一、理论观点二、社会文化对心理异常的影响三、治疗四、对社会文化学说的评价,第一节 生物学说,基本观点:强调生物学因素 研究内容:一、理论基础 遗传因素 解剖结构 神经生化(神经递质)因素 内分泌系统二、生物疗法三、对生物学说的评价,总结: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互关系图,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维度 及其与心理异常关系图,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基因,早期经验和 后期生活经验,体质、体型与神经类 型特征、生

8、理生化、 内分泌等特征,当前的心理状态、 行为习惯、人格 特征等,养育方式、家庭、学校和社会,心 理 异 常,严 重 压 力,易感性-压力模型,多因素-多基因-多阈限,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个体所能承受的压力,易感性-压力模型,一、理论观点,基本观点 心理异常是由于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所造成; 人的社会关系失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关系变化的激烈程度;主体对文化的敏感性或适应水平。,社会文化关系变化 过于强烈或持续,主观内部状态 变化显著或矛盾冲突,社会关系失调,大脑功能紊乱,生理异常,心理异常,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异常的关系图,注意 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9、同一种心理异常,随着时代变迁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 总结 主张对心理异常患者的治疗应当从患者自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促进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四、对社会文化学说的评价,贡献:系统学说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心理异常进行解释,并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 质疑之处:对心理异常是文化环境(通过贴标签)的产物。,焦虑种类,现实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的知觉为基础,它的产生是由于外在的威胁情况。 神经症焦虑:来自自我对本我的本能威胁的觉知。 道德焦虑:当自我知觉到来自超我,尤其是来自良知的惩罚和谴责时,自我体验到的罪恶或羞耻感。,防御机制使用的共同特点,在无意识水平进行,具有自欺的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来减轻个体

10、的焦虑; 非单独使用,一般会同时使用几种方法来自卫。,巴甫洛夫的实验程序,建立前: 肉末(狗)分泌唾液(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铃声 狗没有反应(中性刺激)建立中:铃声+肉末(狗)分泌唾液建立后: 铃声(狗)分泌唾液(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条件反射的建立:相倚性的建立是关键。,充气娃娃实验,实验结果:第一组攻击行为控制组; 第二组攻击行为控制组。 实验结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有赖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并且人类应向自我实现迈进。 基本观点:心理异常是由于自我实现受阻形成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人是生来良善的; 自我概念

11、一旦形成个体就会努力追求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最基本动机); 当经验和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个体会采用防御机制来应对,这时异常行为可能会产生。关于心理异常的观点心理异常源自于自我实现受阻或歪曲: 否认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不能满足基本需要。,四、对人本学说的评价,贡献 为理解心理异常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 对心理异常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局限 主观色彩较重,忽视社会现实的约束和限制; 运用无区别性。 适用范围:轻微的心理异常。,情境安排,弗 洛 伊 德,(一)无意识矛盾冲突,心理异常是无意识矛盾冲突的结果。正常和异常行为依赖于一个连续统一体,只是程度存在差异。,(二)人格论,自我

12、无法协调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三者之间关系时,就会导致心理异常。,人格发展,口欲期:口唇 肛欲期:肛门 性器期:性器(俄狄普斯情结、爱勒克特拉情结)潜伏期:无生殖期 :异性接触,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如不能顺利进行可能会造成心理或行为异常,从而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焦虑Freud认为,焦虑是神经症产生的关键因素。当自我无法协调来自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要求,就会产生焦虑。对外界现实生出现实性焦虑,对超我生出道德焦虑,对本我生出神经性焦虑。防御机制理论 自我采用歪曲现实的自我防御方法缓解焦虑。,(三)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过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会导致心理异常。,(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和行为治疗,移除不适

13、应行为的强化物(消退); 与负性刺激或正性刺激配对。具体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 暴露疗法 厌恶疗法,(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行为治疗,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三个部分:前因(刺激)反应结果。 行为的增减全赖于对前因(刺激物)和结果(行为后果)的灵活控制。注意:奖励与惩罚取决于患者的经验。 功能分析,功能分析,1.先要确定目标行为:需要治疗的行为或期望最终形成的行为。2.功能分析:旨在找出目标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以及目标行为所传递的意义。,具体方法,控制前因 控制后果 同时控制前因和后果角色扮演,一、认知理论,(一)A. Ellis:不合理信念 (二)Beck:认知歪曲 (三)认知性评估 (四)信息加工,(一)

14、A. Ellis:不合理信念,基本观点:不合理信念是心理异常的症结,治疗的目标就是除去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正确的信念取代之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典型特点: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等。治疗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个体最终形成的心理异常是其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基本观点:心理异常与认知歪曲相联系。认知歪曲:夸大、高度概括化、选择性提取等。治疗方法:认知疗法 引导患者发现他们的自动想法,用更合理的有效的想法取代它们。,(二)Beck:认知歪曲,(三)认知性评价,基本观点:心理异常是认知加工过程的扭曲和误解所导致的。 脆弱性认知:不良评估的习惯错误的信念对生活经历错误的解释模式错误的关注

15、和自律模式脆弱性认知和压力相互作用:脆弱性认知会使个体选择性注意和回忆环境中的不同事物 特定心理异常,(四) 信息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很多关注,反应快且维持时间长;自动化的过程。控制加工:需要整合新的信息,并且要求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然后给予反应。基本观点:心理异常的模式起因于不良的自动加工模式。,内隐认知:具有隐蔽性,甚至个体自己都意识不到。外显认知:体现动机、意识到内容基本观点:二者均会影响心理异常,但是方式不同。 选择性注意 自我图式,二、认知疗法,(一)认知治疗的假设(二)治疗方法,第四节 人本学说和完形学说,一、人本学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要观点 人本学

16、说关于心理异常的解释 对人本学说的评价 二、完形学说,控制前因,刺激区别:前因行为后果 渐隐:对控制着行为反应的刺激(情境)逐步地加以改变,以此同时努力要求患者对部分改变了的乃至完全变化了的情境仍做出原来的反应。最先的控制刺激渐隐步骤最后的控制刺激 反制约,控制后果,正强化:行为契约、代币制 塑造:找出目标行为的起始行为,给予强化,按部就班地增加行为的相似性并给强化,直至完全相同为止。 暂停 区别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反应代价,爱德华大夫的潜意识冲突,(二)治疗方法,自我指导训练法 合理情绪疗法 Beck认知疗法,(一)认知治疗的假设,只要心理异常中的认知成分继续活跃,心理异常就会持续下去,所以改变认知就能改善心理异常。 必须修正加工和解释内在和外在信息,从而长期改变心理功能,防止心理异常的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