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8865648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人教版,第4讲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北宋 960年,汉族,建立者是_,都城在 _(今开封)。 2辽 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者是_,都城在上京。 3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建立者是元昊,都城在兴庆。 4金 12世纪初期,女真族,建立者_,都城在会宁(后中都)。 5南宋 1127年,汉族,建立者_,都城在 _(今杭州)。 6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辽、金、西夏等政权关系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在这一时期,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赵匡胤,汴京,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赵构,临安,1南方经济发展和

2、商业繁荣的表现 原因: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数;江南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南方的_和_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引进了优良水稻品种“_”;_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_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手工业:_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_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_”。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宋代的_居当时世界首位。商业: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南宋时已发行了纸币“_”;大量集市出现,南宋临安是繁荣的商业都市;海外贸易活跃,在主要港口设立_加强管理,当时_是全国第一大港。,灌溉,耕种,占城稻,棉花,太湖,煤,瓷器,瓷之国,造船业,交子,会子,市舶司

3、,泉州,2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况: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天下著名的粮仓。手工业: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_非常发达,_的制瓷业享有盛名,_技术已明显提高,_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南方的_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丝织业,景德镇,造船,棉纺,赋税,1衣食住行习俗的变化 衣:行业不同,着装特征不同;官员和老百姓服饰明显不同;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食:饮食丰富,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

4、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以鱼为主,饮茶、饮酒之风盛行。住:农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住宅富丽堂皇;内地人已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行:百姓多以牛车、驴车为主,富人多乘轿子和马车;南方有小舟、大船;海船备有_。,指南针,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商业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是都市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产物。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_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_为大汗,尊称其为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

5、草原,蒙古政权建立。 2忽必烈建制 建立元朝:1271年,_建立元朝,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_(今北京),忽必烈即_。改制:(1)政治上: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_制度(在中央还设立_,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2)农业上:推行_政策;(3)作用:忽必烈的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代,国家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的重视。,蒙古族,铁木真,忽必烈,大都,元世祖,行省,宣政院,重农,3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

6、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逐渐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1印刷术 隋唐时期已出现_印刷,但它费时又不经济,北宋时_发明了_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代加以改进,制成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_,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指南针 战国时我国就有_,北宋时制成_,南宋时广泛用于_事业,并由阿拉伯人

7、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雕版,毕升,活字,欧洲,司南,指南针,航海,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_,是一部_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宋词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杰出的词人有_(北宋、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_(两宋之交、婉约派)、 _(南宋、豪放派)。 3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_。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_,代表作窦娥冤。,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4绘画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 宋代张

8、择端的_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_”。 5书法 宋元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_。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_、_、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 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清明上河图,神品,行书,苏轼,黄庭坚,1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开元明清三个巨大的统一王朝的蝉联局面,虽然是分庭抗礼,但实际上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并立”,这个概念既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因为这几个王朝终究没有分出高下,都是被新兴的蒙古势力削平的),又没有表示继续分裂的意思,目前看来是比

9、较合适的表述方式。而且,这一时期,“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宋朝让步更大一些)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互相的沟通与了解,随之而来的是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2)在边界设置榷场,一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如用北宋的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少数民族的羊、马、骆驼等。同时中原的制瓷技术和印刷技术也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3)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不断深化。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

10、距,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三点,表现了“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影响。,2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重视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引进,注意保护环境。,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色彩的政策,使人感到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异族统治和多民族、国际化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表

11、现在: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和汉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生活特点,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1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

12、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A,2(2015,济宁中考)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 ,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b的都城在上京 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A B C D,D,3(2016,内江中考)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南宋手工业进

13、步 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4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 ) A西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中后期 D南宋,D,D,5(2016,天津中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中国的( )(导学号:73582010)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6(2015,盐城中考)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A,C,7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

14、,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8(2015,永州中考)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堪称史学双璧。这两部著作都有可能记述的历史人物是 (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9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A,A,C,10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和智慧,泽被后人,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5、(1)材料一中的“万世师表”是对谁的赞誉?他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倡导好学善思,态度老实,温故知新等(答出两点即可)。,材料二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加以证明。 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制度、文学等);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官制、科技等);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唐朝吸收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创新等。,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列举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或新航路开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