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8863499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章农业的宏观调控(精)(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五章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2,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3,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

2、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4,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耗

3、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5,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从农业的经济外部性来看,包括经济缓冲作用、国土空间上平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从农业的社会外部性来看,包括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 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没有负担所应承担的相关费用,即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下降。,6,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

4、农业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使用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集约水平、农业资源状况以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7,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

5、产品。,8,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既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因为农业的非商品产出不同于商品产出,对其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或使其受益,难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报酬就不让他消费,因而在其作用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其影响或受益范围因非商品产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农业非商品产出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9,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非商品产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所带来的社会稳定,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高质量,

6、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该商品的权力。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0,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断增加。,11,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的资

7、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相对于新兴的非农产业来说,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又相对滞后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不耐储运等特点,使得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与非农业就业者的收入差距拉大。这说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12,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4.农业的不稳定性首先,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变化无常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农业生产本身

8、具有周期性,并且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调整,也会导致农业的波动。,13,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趋于自由化,国内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出现较大的波动;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减少;而在经济景气时,又出现大量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出现耕地的撂荒。,14,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再次,由于土地等诌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

9、感;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许多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的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效应的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15,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最后,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市场价格低廉也必须出清;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和农业市场调机制。,16,第一节

10、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5.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社会目标。市场机制的作用容易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出现高低悬殊和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在追求着效率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在维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的话,那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其外部的表现形态社会的贫富差异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17,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市场经济解决的是由效益最大化原则决定的经济目标问题,总体来说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初始条件不均等(权力分配不公平,天赋条件的差异等),在这一原则下运行的经济,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另外,经济运行本身存在着时间

11、上和空间上的不均衡问题。如萧条引起的失业、经济在部门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将导致非个人效率原因的收入差别;严重的失业和收入的两极化将进一步引起社会不安定。这些由市场机制带来的,与社会目标不一致的负效应,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克服。,18,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此外,就收入分配公平这一社会目标而言,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偏好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目标就有一个协调问题。这一职能将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时,本身也有个具体的取向问题,即以公平为代价保持效率,还是以效率为代价保公平,或者二者兼顾。,19,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按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观点,效率与公平存在替代关

12、系,二者不可兼得。社会面临选择:或者以效率为代价,或者以公平为代价,这里的选择标准或者说二者妥协界限的确定主要是考虑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环境稳定。当保持公平的成本太高,就要优先考虑效率,如果对效率的追求影响到社会稳定,那就将优先考虑公平。,20,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一、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分化,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小,农业术进步相对缓慢,资源调整较难,农产品是很典型的“均质”产品,不易“创新”,内部不像二、三产业那样容易分化,造成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利益下降。因此,在工业化后期,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

13、保护政策,即使经济利益向农业净人,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目标。,21,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追求着效率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话,那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其外部的表现形态社会的贫富差别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低于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员,这是世界各国农业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恩格尔定律的存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的缓慢,是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经济原因。市场本身不能够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就业人员的收入公平,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协调。,22,

14、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者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向外转移。但如果对这种收入差距置之不顾,就会有悸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会产生农业与非农产业、乡村与城市不协调发展等经济问题,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把收人的公平分配纳人到政府的政策行为。,23,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他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在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农

15、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供应的可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而且也只有当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才比较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24,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增加,但由于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水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供给能力面临着挑战,从量上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像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同时,农产品的结构平衡也成为

16、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25,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在农业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量的需求的情况下,农产品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产品事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竞争力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第一重要的因素,因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上生产者与需求者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间题就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关的质量与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检疫检验队伍,使农民和加工营销商所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符合安全与卫生标准的要求。,26,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三、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必须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势必要增加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力度、范围和难度,而政府行为的失灵又会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培育农业市场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对农业市场失灵的部分进行宏观调控。,27,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