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8764590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2016年(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城市,1、城市的涵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非农业人口聚集较多并且社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一个有机体。 2、城市的特点:(1)集中性。(2)开放性。 (3)高效性。(4)异质性。 3、城市的形成:城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城市则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4、城市的意义:城市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那种蒙昧的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城市也是城镇化

2、的逻辑前提。,城镇化的涵义,“城镇化”(Urbanization)又叫“城市化” 或“都市化”,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塞德(A.Serda)在1867年出版的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城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数量增多、城镇面积的扩张,城镇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人类居住方式、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逐渐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5个标准判断城市型社会,从国际经验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主要有城镇人口、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关系五个标准。其中,城镇人口标准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标准。以人口城镇化率来对城市型社会进行阶段

3、划分:城镇化率在51%至60%之间,为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61%至75%之间,为中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在76%至90%之间,为高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大于90%,为完全城市型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 以5个标准判断城市型社会。,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水平,1、城镇化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也称之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2、我国城镇化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

4、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3%,增长了30多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保持1%的增速,已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我国城镇化水平处在初级城市型社会阶段。,中国城镇化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

5、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物”

6、的建设,而忽视“人”的关怀。在传统城镇化背景下,许多城镇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只注重土地城镇化,“圈地造城”,贪大求洋,过分追求大广场、宽马路,高楼大厦林立,而不重视人的城镇化,不重视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要,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对城镇流动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太少,从而导致城镇化质量不高。,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2)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在传统城镇化背景下,许多城镇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甚至以GDP论英雄,而不太关注民生问题,以至于出现“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城镇的经济高增长,是以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这“三高”为代价的,而不重视

7、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3)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城镇建设,而忽视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在传统城镇化背景下,许多城市往往只注重城镇建设,而忽视农村建设,甚至通过征地拆迁,损害农民利益,最终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

8、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

9、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3)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

10、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4)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雾霾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新技术运用不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导致我们城市质量不是很高。,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5)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11、。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城市建设千城一面、重上轻下、重物轻人的同质化发展严重。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我国城镇化突出的矛盾和问题,(6)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一、新型城镇化的

12、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 “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发展阶段新(二)治理理念新(三)治理方式新(四)体制机制新(五)城市建设新(六)产业发展新(七)环境治理新这七个“新”就构成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

13、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般意义),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一)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四)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五)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六)城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具体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四化同步

14、,统筹城乡。 (四化:信息化、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今年国家将推五项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04月19日 央视网 (新闻联播):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天表示,今年起,国家将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重点推进人口、土地、资金保障、住房以及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管理方面,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土地方面,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城镇化资金保障,

15、将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使城市政府财力与公共服务事权相匹配。同时,创新融资工具,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在住房方面,将对保障性住房继续加大力度,稳定财政投入,建设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生态方面,将重点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也叫城镇管理或者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管理主体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和方式,依法对城市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狭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城市行政”或者“城市行政管理”,即城市行政机关,依法对城市的各项社

16、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 城市管理的特点:政治性、公共性、强制性、服务性、综合性、参与性。 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1)中共市委处于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地位。(2)城市管理的权力集中。(3)城市管理的内容广泛。,学术前沿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 英文中的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的gubenare,有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在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与经济社会领域。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定义上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实际上这表明了庞杂的治理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研究途径:1、政府管理的途径2、公民社会的途径3、合作网络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