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757429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 格 证高中地理教案模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课型模板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考的比较多,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大气、水、地表形态几个方面;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由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差异性,两种课程要分开准备。一、自然地理(一)学科特点:自然地理中学理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理解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常遇到理解不了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自然地理的时候,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化间接为直接。(二)授课建议:第一部分:导入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学科的导入部分,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选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选用的多种形式的导入方式,例如悬念导入、故事导

2、入、图片导入、情境导入等。2.案例解析案例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儿歌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 。案例二:海水运动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

3、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案例三:宇宙 太阳运动 地图俗语导入猜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 ;“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 ,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 ;“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谜底地图案例四

4、:地形的变化问题导入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洋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案例五:水循环诗文导入“水循环”一节时,先朗读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紧接着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究竟是不是天上来的?是不是奔流到海就一去不复回?为何地球上是江河水流不尽,大海里的水填不满呢?然后讲水循环。一堂课下来

5、,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疑点都会迎刃而解:从水循环来看,黄河之水的确是从天上来(大气降水) ,但奔流到海要复回,由于进行了水循环,地球大陆上的江河水流之不尽,大海里的水也永远填不满。这样前后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课堂结构也严谨得多。第二部分:新授课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多样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多媒体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如合作教学、活动课、互动教学等。2.案例解析:案例一:山地的形成依据材料进行课程学生课前收集泰山、华山、黄山等名山的资料,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了登泰山、华山、庐山、黄山等地的资料,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人们登上海拔只有 1500 多米的泰山会感叹“会当凌

6、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登上海拔 3000 米的华山没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华山天下第一险”?为什么黄山比较奇?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演讲的内容,经过讨论总结出泰山的地质构造是地垒,形成了块状山地,相对高度大。华山是断层山,北坡是大断崖,自然人们在面临万丈深渊觉得非常险。演讲和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因此,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内容。案例二:季风气候读图、解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大屏幕)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图(图 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图 ,你们七年级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图?(有,世界气温分

7、布图)这上面分布曲线是什么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等温线,上面每个点的温度都相等,等温线越密,温度变化越大,反之亦然)会读这幅图吗?首先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 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

8、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观察 1 月份 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 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 0以下或0)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 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 1 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看大屏幕)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

9、概况(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重要因素教师提问:歌剧白毛女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我盼爹爹,回

10、家过年”从这句话里我们知道我国冬季以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主?对北方的冷有没有影响?(北风,使北方更冷)教师总结: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跟大家细说。至此,你能告诉我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哪些了吗?主要原因是?次要原因有?(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所学读图技能(看大屏幕)我国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 2.14)(读图 思考)与 1 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 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

11、么?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并总结 7 月气温分布特点。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 7 月等温线分布比 1 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 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 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 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

12、 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第三部分:结课与作业布置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部分结课,注重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设计空白图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填充进去,即回顾了知识,又提高趣味性、思考多角度性。也可以上学生自己回顾自己所学知识。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2.案例解析案例一: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谈。案例二:地表形态的塑造结课的时候,老师讲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的几个图放在一起,请学生选择相对应的图片,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形成时的特点等。作业布置的时

13、候,让大家阅读“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材料,并思考课后问题?案例三:地球上的大气作业布置的时候,请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动图,季节不同,气压带风带相应的发生移动。案例四: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业布置的时候,请同学自己回家画一张洋流运动示意图,并标出洋流名称,交汇地点,形成原因等。2、人文地理(1)学科特点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重点强调的是与人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城市化、人口等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生活、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切合学生生活经历进行教学。(2)授课建议第一部分:导入1.整体思路:人文地理的导入要与生活

14、有关,真实图片的展示、社会问题的呈现、学生个人经历的结合等方式。2.案例解析:案例一:人口的数量变化数据导入大屏幕展示我国从建国以来人口的变化,请同学看看,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再放出近 10 年北京市人口的变化,看看北京人口增加的速度;案例二:城市与城市化图片导入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常州“淹城”及古运河不同时期的图片。提问:通过图片来说明常州地区由田园风光变为春秋时期的”淹城 ,尤其是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那些影响?案例三: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 2 亿到 3 亿,一直到 1650 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 1

15、650 年后(图片展示:世界 1650 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学生:观察、判读图片。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教师:是的。到 1999 年 10 月 12 日,世界人口已达到 60 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 70 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 年,世界人口会达到 80 亿,2046 年,世界人口会突破 100 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

16、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案例四:农业的区位选择展示图片“吃货眼里的中国地图” ,思考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食物。第二部分:新授1、整体思路:人文地理学科切合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讲解,另外,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阐述本节课的内容。人文地理相对自然地理要相对简单,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发现问题。2、案例解析案例一:农业地域的形成学生活动:阅读案例 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参考答案如下: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