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73121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教学策略第三章(下)(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教学准备策略(下),3 设计教学内容的策略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这些目标完全可以是认知的,包括学习具体知识,以便回忆和解决问题;也可以是情感的,如有关自知的学习和合作的价值;也可以是二者兼有的。总之,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一、先行组织者策略,(一)先行组织者策略概述 认知派心理学家非常强调有意义学习,其重要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而产生的。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同化,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被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新知识被同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新旧知识的三种不同的作用关系,奥苏伯尔将

2、学习分为三种(1)下位学习。这类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知识的下位观念。(2)上位学习。这类学习中,新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从许多具体范例中概括出概念的学习都是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这类学习中,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没有上位的也没有下位的适当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但有某些可以类比的观念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新观念。,无论哪类学习过程,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加工过程。在这三种学习中,下位学习最为容易。 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认知结构,先行组织者就是为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而有力设计的。先行组织者有陈述性与比较性两种类型。前者为学习者后面的学习提供“认知路线图”,后

3、者为学习者后面的学习提供可类推的材料,学习者通过类比能更好地理解新材料。,(二)先行组织者的程序 先行组织者由三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都遵循奥苏伯尔信息加工的原理。 1.呈现先行组织者。 教师在让学生确定目标后,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教师要向学生解释组织者,因为先行组织者本身也是一种观念或是一个概念。 2.呈现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逐步分化”是奥伯尔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是将较大范围的概念或概括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三)先行组织者的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宽泛的“组织者”概念。即认

4、为“组织者”一般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呈现,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的知识。 总的来说“组织者”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陈述性(expository)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第二类 比较性(comparative)组织者 比较性的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无论是陈述性组织者,还是比较性组织者,在策略运用中都要注意两点: 第一,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内

5、容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一方面要简化教学信息,另一方面要产生新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第二,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从纵的方面来说,要遵循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从横的方面来说,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使学生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一般来说,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是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而那些学习者认为价值小、效用不大的经验或技能往往学习起来很困难,也容易遗忘。因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6、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而不应该把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行地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选择性学习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一)选择性学习的实质 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具有自觉自由的选择意识。人在选择中体现着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选择中改造和完善着自身。 选择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选择,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二)选

7、择性学习的根据 选择性学习是现代和未来学习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一系列可靠依据上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其主要根据是: 1.选择性学习是学生丰富个性的必然要求。 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倾向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倾向与能力倾向,也正是学生的丰富个性,使得选择性学习在为可能和必然。 2.选择性学习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平均每秒钟就有一篇论文发表,每分钟就有一部图书出版。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有关全部出版物的5%。数字化、信息化在给人类带来文明和便捷的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了危机感。 因此给学生选教什么?学生能学习什么?中小学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同一的教材内容已经不

8、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今后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选择和为学生提借教材之外的各种有效信息。,(二)选择性学习的根据 3.网络技术使得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学生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选择性学习成为信息社会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网络学习和网上交流将成为中小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校就是一种选择性学习。 4.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综合化是选择性学的依据。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用多元而不是一元评价标准、用综合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评价方法来评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二)选择性学习的实施 选择性学习的实施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完全有能力学得好。选择性学习使教师和

9、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主要占有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精讲提供学习材料指导释疑。选择性学习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从具体情况来说,选择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生发展目的的前提,适应学生自己发展的学习任务是教学内容最优化的表现。 2.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1)提供学科分层次能力试卷。(2)提供重考、免考的机会。(3)注重形成性评价。,4 学生差异与教学策略 个体间差

10、异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没有的。个体内差异是指每个人的素质结构上的差异。每个儿童都有最适宜于从事某种活动的才能,每个儿童的才能表现领域和学习可能性是各不相同的。,一、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及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指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处理方式和倾向。学习风格在整体上反映了学习者的个性类型特征,它通过学习的认知方式,学习的情绪,动机状态特征,对环境的选择喜好以及对学习的社会性组织方式显示出来。其中,认知方式是学习风格最主要的成分。(一)认知的知觉方式1.场依存型场独立型(field

11、 independent style_field independent style) 场依存者往往依赖于外部参照知觉事物,因而难以摆脱背景因素的干扰,做出准确判断。场独立者倾向于以内部参照知觉事物,表现出独立地根据自己认为认为准确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一)认知的知觉方式,2.拘泥型变通型(constricted style_flexible control style),指的是个体在外在刺激干扰下因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产生的个别差异。 拘泥型个体容易因外物的变化而分心;变通型个体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干扰。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校制度、课堂环境、校园布置、声音、光线、温度

12、等众多外界因素对拘泥型与变通型学生的影响不同,变通型个体比拘泥型个体更能抵抗外界刺激,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坚持力和控制力。因而,学校中一切教育设施的设立都应当考虑学生认知效能的客观影响。,(二)认知的记忆方式,按认识的记忆方式可分为平稳型敏锐型(levelling style-acute style)和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congnitive complexity style-cognitive simplicity style)两种。 平稳型和敏锐型一般可通过图式化测验加以测定,即令被试在暗适应后估计带光方框的大小,对方框尺寸低估次数较多且误差较大者为平稳型;而那些低估次数比较少的人

13、则是敏锐型。 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平稳型者表现出一种趋向性,难于看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往往以先前的记忆表象来判断和解释新知识;敏锐者则能敏锐地区分出新旧知识的差异,较易接受新知识。,(三)人的解决问题方式,按人的解决问题方式可以分为冲动型-深思型(impulsive style-reflective style)和概念型-知觉型(conceptual style-perceptual style)两种。 冲动型-深思型用于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应速度的差异。深思型的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种假设,确定没有其它情况时才给出答案;而冲动型者则对问题未予以通盘考虑时便匆忙给出了问题

14、的答案。因而前面表现为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后者则是反应迅速而错误较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应当迅速而准确地解决熟悉而又容易的问题,而应谨慎认真地对待生疏而又困难的问题。,(三)人的解决问题方式,一般来说,概念型的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能面对众多的条件,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形成一定的概念性认识;而知觉型的个体只能凭知觉看到问题的表面,对问题的理解仅限于知觉水平。 在学习活动或其他教育情境中,这两类型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不同。概念型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形成概念;而知觉型学生却相对缺乏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但有意识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改善这种状态。,(四)认知的逻辑推理方式,按认知的

15、逻辑推理方式可分为跳跃型渐进型(holist style-serialists style)和扫描型聚焦型(scanning style-focusing style)以及广视分类型狭视分类型(broad category style-narrow category style)三种。,跳跃型渐进型:渐进型者注意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查看较少的资料 ,用一种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假设;而跳跃型者则喜欢浏览大量资料来寻找某些范式或关系,倾向于检验大量预测的或相关的假设。扫描型聚焦型:扫描型者就是能从总体上全面照顾到问题各个部分的个体。而聚集型者仅仅注意到的是问题的关键或重点的个体。

16、,(五)认知的思维方式,按认识的思维方式看分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convergent thinking style-divergent style)和分析考量型非分析考量型(analytical conceptualizing style-nonanalytical conceptualizing style)两种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旨在探究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聚合思维型者面临认知任务时会从所有相关信息中提出惟一明确固定的解决办法;而发散思维者面对不止一个答案的问题时,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大量事实研究认为,聚合型学生的智高较高,而发散型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