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724769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昌族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阿昌族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阿昌族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阿昌族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阿昌族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昌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昌族(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昌族,社科系徐林平,阿昌族,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民族概况 1,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

2、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民族概况 2,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历史记载,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

3、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诏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

4、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慰使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骥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抚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

5、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社会经济,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地区主要是封建领主经济,同时封建地主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普遍发生典当、抵押和买卖土地现象。不少阿昌族人民沦为附近汉、傣族地主的佃户。在阿昌族地区,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户腊撒烟草闻名于滇西,远销缅甸;“阿昌刀”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是必备的生产工具。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刺绣、编织品等手工业品也都很有名。,文化艺术,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如长篇叙事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长篇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风俗故事谷稷、亲堂姊妹、胯骨,舞蹈,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间体育

6、也丰富多彩,如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和武术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制作精细。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等上面,都可看见雕刻着的各种动、植物。此外,建筑、绘画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阿昌族舞蹈 陈玉先,遮帕麻和遮米麻,被阿昌族称为“我们民族历史的歌”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内容宏大,情节奇异而又曲折生动。史诗不仅以阿昌人的历史经验、生活体验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作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在阿昌族社会,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史

7、而被解读与传承着。,户撒刀,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还有专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颇刀等。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窝罗节,窝罗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

8、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9、。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禁忌,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阿昌族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婚俗,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

10、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食俗1,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

11、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食俗2,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阿昌族的过手米线。即火烧生猪肉米线。做法是将猪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

12、粉肠各种调料,如蒜、芫荽、豆粉、姜等,吃时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肉馅,拌和一起吃,故名“过手米线“。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丧俗,行土葬俗。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

13、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礼仪,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飞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阿昌族图片,中国56个民族名称,汉族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伯族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诺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罗斯族 裕固族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赫哲族 珞巴族,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