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92877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记 120 个文言实词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 “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

2、安慰”等义。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

3、”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 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 “背弃”“违背”“背叛

4、”。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 “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 如: A

5、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 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

6、南飞 )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 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

7、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 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

8、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 知古。(察今) 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 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察颜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 zh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 cho,主要有两个用法: 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如

9、: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 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 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 cng)。本义是增加,为 “增”的假借字。 (1)读 z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2)通“层”,

10、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 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趁着,凭借。

11、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 sh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 sh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 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 (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 其诚。(愚公移山) 附虚词用法:副词。

12、有两种情况: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如: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赤壁之战)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 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 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 月“流逝、过去”.用作动词: (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n)马。(陈情表

13、)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

14、行,离开。)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 (1)动词 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 着”。)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

15、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 从来。(桃花源记)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 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