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91408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6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_杨瑞(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 杨 瑞 摘 要:近代中国的乡村改造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要的社会转向,到 世纪 年代,农村问题成为人们进行学理探讨和社会改造的核心概念。各派的解决理 路和解决方案互有交集,但各具特点。服膺欧美功能学派理论者以单独的村、市镇 或县为单位从事改造,中华农学会及留日农村经济学者侧重从租佃关系探求出路, 国民党则从经济、技术和组织层面入手展开 “ 新农村建设” ,中共及左翼团体超越 诸派,观照内外,从社会化角度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各派试图借助乡村的工业化、 都市化或社会化等手段,转换乡村与都市空间关系,同步造成现代农村的新形态, 然而却不免陷入改良的泥沼,终被中共的农村革命理论和

2、政策所湮没。 关键词:农村问题 农村社会学 农村改造 农村文明 作者杨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石家庄 ) 。 世纪 年代以来,域外社会学传入并逐渐成为各界探求社会变迁的法则、 改进域内人群生活的知识工具。由欧美和日本等国引介的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 以及社会 ( 或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为人们分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寻求改进 之道打开了视野,进而演变为改造农村的社会运动。 世纪 年代末以来,以近代中国乡村改造或建设为主题,中外学界进行了 新的研究,推出许多成果,但深层学理及外在的思想、路径和实践变化,仍有深 究的必要。笔者认为, 世纪 年代以降的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沟

3、通内外,亦因社会学潮流、社会科学运动与农村问题之联动效应,由探求农业出路 转从社会角度研究农村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由单纯关注农业科学化转为推进农村社 会整体改造,并视其为改造中国社会全体之张本。北伐战争结束后,主持及参与其 事的并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建设团体,国民政府、中共革命政权、大学及学术 社团均不同程度介入其中,从而形成朝野两个系统并存的格局。超越乡村建设各派 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世界视域下批判性地考察近代乡村改造理论与实践的内外源流、 鉴于成果较多,限于篇幅,除文中涉及外,兹不专门介绍。 内涵及展开,可为深究本土农村社会变革提供新的解读视角,亦可提供现实参考。 一、域外社会学与农村问题观

4、念之产生 世纪 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派克 ( ) 断言,正如都市是西方社会学的实验室一样,农村则是东方社会学的实验室,中国 社会学亦应随之将研究重心置于农村。中国与欧美社会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 彼此在社会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上迥然有别。与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孕育出发达 的都市社会不同,近代中国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畸形孱弱,未能从根本上脱离农村 社会演进轨道。反映在学理研究中,中西社会学界大致出现所谓农村与都市的分野。 由于受到域外农村社会学学理和域内社会实情双重影响, “ 农村问题”( )意识在思想界兴起,甚至有取代 “ 农业问题” 、“ 农民问题”观念之势。 从学理上看,中国

5、近代农村社会学直接或间接承自美国,主要择取季莱德为代 表的 “ 应用科学”一脉的思想精髓。综合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学著作有 几个鲜明特征:其一,倡扬实用性。 年出版的中国首部 农村社会学著作, 宣称研究农村社会状况,旨在分析中国农村的衰微原因及其改造方针,进而探寻中 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势。相比之下,直接师承美国社会学的许仕廉、李景汉、言心 哲、杨开道诸人较之留日的顾复等人所受季氏学说影响更为显著。张鸿钧阐发燕京 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旨趣,“ 在人类社会环境的控制,尤其是要解决我国目前那划时代 的大变迁中的整个社会动向的问题” ,所以, “ 社会学者尤不能藏身象牙塔里,去幻 出玫瑰色的理想国”

6、。农村社会学的实用导向与同期主流社会学的定义 “ 研究社会 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 吴文晖: 农村社会学中之二巨流 , 新社会科学第卷第期, 年。 美国农村社会学界存在 “ 应用科学”与 “ 理论科学”之争,典型表现为季莱德 ( )与沙罗金 ( ) 、齐麦门 ( )学术路 向上的差 异。前 者 认 为 农 村 社 会 学 的 基 本 精 神 是 应 用 的、实 利 的 ( ) ,以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旨归。 ( , , : , , )后者则认为,为改进或建设农村生 活、农村团体社会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支持之责,应由 “ 农村社会工艺学” ( ) 专 门 承 担 。( , , : , , )同时

7、,两派对于学科边际的规定也截然对立:前者对农村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 几乎无不涉及,后者则专门探讨城市与农村社会现象及问题差异。 参见顾复编: 农村社会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年,“ 绪言” ,第页。 张鸿钧: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河镇社会实验区工作报告 ,章元善、许仕廉编: 乡村 建设实验第集,上海:中华书局, 年,第 页。 历程及其理法,并推知其进行之方向,明示改造方针之科学”颇相契合。费孝通 因此认为,“ 联系中国实际讲社会学和以社会学的研究来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 设” ,成为现代 “ 中国社会学的共同趋向”及 “ 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其二,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季莱德学说虽被一些人

8、戏谑为 “ 垃圾箱” 、 “ 混合 体” ,但中国农村社会学著作从体例到内容仍以其为样板,如顾复的著作广泛论及 农村教化、农村金融、农村合作、农事改良、农业劳动、佃户问题、农村调查等 内容;言心哲的著作则对农村人口、农村社会心理、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 组织等问题均有关注,陈公博称其为 “ 从整个社会观点,用有系统的方法”讨论 中国乡村社会问题的典范。他们还增补了季氏没有提及的农村娱乐、农村自治和 农村生活程度等内容。可见,不拘泥于城乡社会的单一主题是早期中国农村社会学 的主流风格。 其三,“ 农村问题”超越先前的 “ 农业问题” 、“ 农民问题”表述,成为学理探讨 和社会改造的核心概念。时

9、人常征引域外通用表述:以农村地域为中心,所生关于 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秩序的以及生活的问题,涉及各阶级、各职业间, 富裕、健康、修养以及权力分配等关系,较都市问题更为复杂多歧。英文学术话 语常释其为 “ 农村生活问题” ( , ) ,举 凡出现于农村的一般国民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等,均寓于其 中,亦可谓农村社会生活失调 ( )的反映。然而,对农村问题外延 类型又有不同划分,一种将其分为四类:( )农业生产问题,即以生产为主体的问 题,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分配等; ( )农贷销售问题,即以销 售为主体的问题,如农产物品质、贮藏、包装、运输、售卖及保险等;

10、 ( )农人生 活问题,即以个人为主体的问题,如衣食住用、卫生、智识、艺术、嗜好及道德信 仰等;( )农村社会问题,即以社会为主体的问题,如农村自治、教育、风化、救 济、备荒、经济、卫生、交通、娱乐、思想和文艺等。另一种则将其分为农业生产 问题、农村生活问题两类,其他都是由此衍伸出来的分支问题。 杨开道在美国先后师从爱荷华州立大学霍桑 ( ) 、密歇根州立 大学白菲德 ( )研习农村社会学。霍桑曾喻社会为收音机,用以说 明它是一个有机组织体系,其工作原理有赖于各个部件的连接和顺序的排列,一旦 适当的组合及顺序被破坏,它就无法正常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农村社会的运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李达:

11、 现代社会学 ,上海:昆仑书店, 年,第 页。 略谈中国社会学 , 费孝通文集第 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年,第页。 言心哲: 农村社会学概论 ,上海:中华书局, 年,“ 陈序” ,第页。 参见那须皓: 农村问题与社会理想 ,刘钧译,上海:神州国光社, 年,第 页。 参见冯和法: 农村社会学大纲 ,上海:黎明书局, 年,第 页。 作机理与此相类。但杨开道认为霍氏学说拘泥于 “ 农村生活社会化” ,范围 “ 太 狭” ,遂转向白氏 “ 包罗万象”一派,广泛探讨农村的起源、进化、性质、特征、种 类,以及人口、环境、生活和组织等。在他看来,狭义农村社会学 “ 只是一种特殊 的纯粹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只

12、是农村社会的全体,农村社会的常态,农村社会的基 本现象” 。就此论,“ 农村问题”不能简单等同或归属于农村社会学,其中蕴含深 刻的社会学意义,他破字为先树立社会学派的解释体系,说: “ 农学家和农场经济 家只知道农业,只看见农场,天天忙着去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去对付农业问题。 农业的主人翁 农民 怎么样,他们是不管的。社会主义的信徒,看起来觉 得进了一步,因为他们所讨论的,不是农业问题而是农民问题,不是物的问题而 是人的问题。但是我们仔细去分析他们的农民问题,无非是资本农的发展,中小 农的陷落,劝后者抛弃资本主义的剩余,及早加入无产阶级 都市的工人和农 村的雇农佃农 的战线,去打倒资本主义。

13、”由于 “ 农村是农民一个自然的集合 体,农民共同生活一个最小的单位” ,要解决全体农民问题,促进全体农民幸福,须 从农村这个小单位做起。他主张以 “ 农村”为单位,在 “ 社会”视角下,将农业、 农村和农民联成一个整体,充分顾及 “ 个个人人,方方面面,使农村社会生活化, 农村生活社会化” 。 到 世 纪 年 代,曾 在 美 国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师 从 吉 丁 斯 ( )研究社会学的蒋廷黻提出 “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乡村问题” 。李景汉亦 称: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重心,欲解决中国整个社会问题,必先解决中国农村问 题。从发生学角度分析,“ 农村运动”的观念与事实的发生很大程度以国民革命的 涨落为转移,李紫翔揭示道: 年五卅运动深入农村引发政治性的农民运动;因 有反帝反封建色彩的北伐战争,发生彻底的农村改革,以至 “ 土地革命”运动, 年后已在社会、思想和政治领域 “ 划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即各种打着 “ 民族 自救”和 “ 民族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