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86580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动力机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论文课程论文题 目: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二一七年五月目 录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 51.推拉理论.52.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63.地位获得模型.6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6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71.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82.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83.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 .9四、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91.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102.农村青年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103.农村社会流动中主要以精英流出为主10五、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与再生产机制.111.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

2、机制及作用路径11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及作用路径12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是索罗金,他在 1927 年发

3、表了社会流动这本著作,从而也开创了社会流动概念的先河。在索罗金的著作中,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被人类活动创造的或修改的任何变化,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在当今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流动的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学中所强调的社会流动是区别于人口学所研究的“人口流动”和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流动”,因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所强调的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而在这里社会流动指的是阶层流动,是从一个社会阶层流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变动过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学中最常见的划分有三种,

4、即根据流动的向度将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是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垂直流动是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还可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除此,根据流动是否为代内,将社会流动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是与上一代地位的比较,而代内流动是一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是以自己最初的位置为基础比较。根据流动的原因,又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所谓结构性流动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从而产生流动;而自由流动多是由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流动,这也可以称为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目的就是要解释个人是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中去的,即社会分层系统是

5、如何运作的。在学术界中,解释社会流动的理论不是很多,主要有推拉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和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等理论。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拉文斯坦在 19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迁移法则”,当时拉文斯坦已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学者李(Everett.SLee)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迁移理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研究人口流动和移民的最有影响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流出地具有社会流动的推力,而流入地是具有社会流动的拉力。正是由于这一推力和拉力促使了社会流动。用这一理论可以

6、很好的解释当今农村社会流动的现象。2.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可以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角度来解释:精英精英流动,这一模式主要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循环,另一个模式是社会底层群众精英阶层流动,这强调的是阶层性流动。当今的社会流动就包含着精英取代和精英流动的过程。3.地位获得模型地位获得模型布劳邓肯对美国阶级结构和职业地位获得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位获得模型”,这也称为布劳邓肯模型,这一模型同时涵盖了个人的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他们认为,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受到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且先赋因素一方面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存在直接影响,

7、另一方面,先赋因素还作为中介变量存在,通过影响个人的自致因素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布劳邓肯的这一模型奠定了社会流动理论的基础。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社会流动的趋势开始加速,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了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流动。可以说农村的社会流动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前提。按照大多数学者的理解,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在农村社会里,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

8、劳动者转变为其他职业劳动者的纵向流动和农村社区转移到城市社区的水平流动。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发现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行业间的向上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通过工作的顶替、婚嫁流动、参军或是通过高考来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二是行业间的水平流动,由于现代化、机械化的农业发展,农村产生了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当今的农民不在仅仅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慢慢地开始向乡镇企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流动;三是混合型流动,这种流动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即农民工大量的涌向城市。学者们分析,出现这些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除此,城镇

9、化的加速、农村户籍制度的逐渐消除,还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打破,城乡收入的差距,比较利益的驱使等,都促使了我国农村成员的社会流动。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主要是呈一种上升流动的趋势。这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我国社会变迁的过程。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

10、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中国的社会学学者着眼于从静态的社会阶层分化角度来研究社会流动,目前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阶层分化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即以陆学艺为代表的“层化论” ,以李强为代表的“碎片论”和以孙立平为代表的“断裂论” 。陆学艺认为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体的社会等级阶层地位的变化。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所起的作用,其分析过程与结论与布劳和邓肯的基本一致。可以看出陆学艺对社会流动的研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地位的变化。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对社会流动的定义是:“所谓社会

11、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广义上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转变,而狭义上是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也就是说他所强调的也是人们在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地位的变化。同样在他的社会流动理论研究中也提到了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对于个人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孙立平也对社会流动做出过定义,他认为:“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叫社会流动。 ”他也是着重强调社会流动中所产生的阶层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流动性与其开放性密切相关,在封闭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流动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但在相对开放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

12、时有发生,也正是因为伴随着大量的社会流动,才会将有些社会称之为开放性社会。以上学者对“社会流动”概念的定义都是围绕社会阶层所展开的,即社会流动会改变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或身份。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主体来研究社会流动,例如,有学者侧重于对农民工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王春光曾经以温州移民为例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还有的学者偏重于研究从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流动,钱民辉曾经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探讨教育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社会流动概念的分析虽然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既有观点,但其研究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三

13、、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一定的社会流动状况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相联系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流动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的改革首先发端于农村,迅速而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与农村的改革开放并驾齐驱。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各种因素促使农村各种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重新组合。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了从无序到有序的社会流动,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 ,从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所谓“盲流”或“民工潮” ,并且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总体来看,中国的学者研究主要把社会

14、流动的形式归结为“向上流动” 、 “水平流动”和“向下流动” 。1.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向上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向上流动是人们最为关心和最向往的流动方式。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的向上流动可以说是比较频繁的,这种向上流动主要指行业上的向上流动。学者毛少君持有这样的观点:实现向上流动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别。人总有向上发展、努力进取的欲望,而社会也鼓励社会成员将这种欲望付诸实践。尽管农村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五彩缤纷的生活相比较,仍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农村青年想要出人头地,跳

15、出龙门,唯有靠自身奋斗,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城市梦” ,例如打工、参军、婚嫁和求学等途径。合理的向上流动是促进社会新陈代谢的有效机制,可以加强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联系,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活力。但同时应注意的是,虽然农村成员向上流动的意愿非常强烈,趋势十分明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改革过程中利益分化的加剧以及制度性屏障的出现,农村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通道已日趋狭窄,甚至出现了流动停滞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社会纵向流动通道日趋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精英发生发展机制已由改革初期的精英循环为主转变为精英复制为主。农村成员,尤其是以农村青年为代表的农村精英群体有序合理的流动是社会和谐

16、发展的重要协调机制,其向上流动渠道受阻以及流动停滞势必会影响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积极性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2.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对于水平流动的认识,学者钟涨宝认为,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等级内部的位置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或职位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提高了社会的开放度,催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又以在农民市民化和农地非农化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主力军。大量的农民流动到城市后开始了市民化过程,他们不仅要求在身份上成为市民,还要求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但实际上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分割为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民无法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再加上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有限,难以在城市谋求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无法在城市生存,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成了城市中的“边缘人” 。面对这种困境,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会选择回到农村所兴起的乡镇企业或村镇企业,就地谋生,或者他们开始向渔业、牧业以及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转移。虽然他们从事了与以前的种植业所不同的行业,但其社会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